[实用新型]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02665.4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05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彬;杨丰钢;陈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J50/5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明鑫;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中继 线圈 输出 无线 电能 传输 补偿 网络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形成回路的电压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充电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动汽车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传输距离增加,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迅速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中间插入中继线圈是增大无线能量传输距离的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形成回路的电压源Uin、发射线圈回路补偿电容CS和发射线圈L1;所述中继线圈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中继线圈Lr和中继线圈回路电阻Rr;所述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接收线圈L2,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和负载RL。
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回路的电流源Iin和发射线圈L1,还包括并联于电流源Iin两端的发射线圈回路补偿电容CP1;所述中继线圈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中继线圈Lr和中继线圈回路电阻Rr;所述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接收线圈L2,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2和负载RL。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中继线圈内阻引入到模型中,加以分析,得到一种不受中继线圈上补偿电容及内阻影响的恒流输出补偿网络结构,减少了中继线圈补偿电容,系统只有两个谐振环节,不易失谐并能减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三线圈互感模型;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变压器T模型;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复数电感等效模型;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互感模型等效为变压器T模型;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戴维南等效图1;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等效源变换图1;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戴维南等效图2;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等效源变换图2;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SSP型的补偿拓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026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中继线圈的任意恒压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下一篇:网络通信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