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04308.1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21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张融;陈中军;程昆鹏;王辉;许锦波;谢伟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300 江苏省淮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气密性 检测 连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由固定部件组与连接部件组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组包括手动推杆以及安装所述手动推杆的底座,所述手动推杆与底座相连接的端部表面安装有U型螺栓,所述连接部件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表面固定有固定块,所述U型螺栓套设在固定块的表面;在测试时只需要将连接机构在防爆阀上,然后再将测试设备接入便可进行气密性检测,操作起来十分方便,通过设计的固定套环和压板结构,使得安装十分稳定不会出现现有检测中,连接不稳定的现象,且通过气管的设计,避免现有在连接中,直接通过塑胶管与防爆阀进行连接,避免老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或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包做为新能源汽车上的核心部件,关于动力电池包气密性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对于动力电池包的研发技术上,对动力电池包的强度、刚度、散热、防水、绝缘等设计要求很高,所以动力电池包的设计和动力电池包气密性测试、动力电池包气密性检测就显得密切相关。而接气口作为连接气密性测试设备与电池包之间的纽带,其安装便捷、连接稳定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动力电池组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体积、重量、能量和安全性等都对电动汽车有决定性影响,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而电池包的安全性严重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市场化。电动汽车能量系统是驱动电机、空调系统等唯一的动力电源,其能量系统一般具有200V以上的高压直流电,使能量系统存在高压失火和爆炸的危险,同时由于锂离子电池自身也具有易燃烧和爆炸的特性,这些潜在危险都会对驾驶员、乘员和维修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因此电池包必须进行整包气密性的全检,确保驾驶员、乘员和维修人员在驾驶、乘坐和维修时的安全。
现有电池包气密性连接头采用塑胶管直接与电池包防爆阀对插的方式来进行电池包与气密性测试设备的连接,但是此连接方式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塑胶管易老化:频繁插拔塑料管极易因塑胶管接头处漏气而造成测试结果失效;
2、测试过程中连接不稳定:在测试过程中,如果遇到人为触碰或者轻微振动极易造成接头处松动而造成测试结果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由固定部件组与连接部件组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组包括手动推杆以及安装所述手动推杆的底座,所述手动推杆与底座相连接的端部表面安装有U型螺栓,所述连接部件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表面固定有固定块,所述U型螺栓套设在固定块的表面,所述基座的两端贯穿有双向导柱,所述双向导柱的一端连接有压板结构,所述压板结构的一侧设置有横截面呈“C”型结构的固定套环,所述基座的两侧固定有侧连接板,所述侧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套环的侧边。
优选的,所述双向导柱的另一端固定有弹簧固定块,所述弹簧固定块与基座之间设置有双向固定弹簧。
优选的,所述压板结构的表面开设有气孔,所述压板结构的后表面安装有气管,所述气管与气孔呈相通状。
优选的,所述压板结构的内壁安装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为弹性材质构件。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的外部设置有电池包,所述电池包的一侧表面设置有防爆阀,所述防爆阀的端口处于固定套环与压板结构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侧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条形槽,所述压板结构的两侧固定有贯穿条型槽内侧的凸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043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桥梁承重检测的车辆通行监控系统
- 下一篇:数据综合采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