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自动桡动脉止血压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19626.5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182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高晓丽;薛芳;马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卫东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G08B7/06;G08B21/18;A61B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自动 桡动脉 止血 压迫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自动桡动脉止血压迫装置,包括:含佩戴部,风琴式伸缩充气气囊,传感器仓,出血传感器,硅胶压迫垫的压迫器。含有压力传感器、电磁放气阀,微型隔膜气泵的气动装置。含有控制芯片,控制电路,显示屏幕,操作按键,报警装置的控制系统。本装置通过预设的减压程序,控制系统利用压力传感器和出血传感器的数据,控制气动装置对充气气囊内的压力进行调节,实现对桡动脉穿刺点压力递减式压迫止血,达到智能自动的目的,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缓解病患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压迫器与气动装置和控制系统分离,压迫器为独立包装消毒的一次性用品,气动装置和控制系统可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型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自动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目前心血管诊疗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多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穿刺后止血一直是困扰医护人员的难题。术后止血处理需持续约6小时的压力递减式压迫,需要每半小时进行一次减压。处理不当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压力不足会引起局部大量动脉性出血或皮下血肿。过度压迫可能导致手部血液循环障碍,桡动脉闭塞,甚至手部缺血性坏死。减压间隔时间过长,加重患者痛苦。传统的加压包扎的方式难以实现灵活的减压处理,增加了并发症风险。
目前临床常用的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处理常由医护人员使用桡动脉压迫器,经人工计时,手动操作进行减压,经常会因为医护人员工作繁忙而无法及时操作。而且每次减压后需观察有无出血而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目前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主要包括机械螺旋压迫及气囊充气压迫方式。但此类装置仍存在诸多缺陷:1、压力控制精度较低,无法做到精确量化;2、无法及时发现减压后的延迟出血;3、无法实现自动化压力递减。导致减压过程过度依赖医护人员的长期使用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对行医经验依赖程度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医疗成本,目前亟待一种智能自动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自动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通过对压力和出血的判断,利用控制系统,自动的进行压力递减的压迫操作,以解决现有的桡动脉压迫器操作繁琐,效率低下,病患痛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能自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包括压迫器,气动装置,控制系统。
所述压迫器包括佩戴部,压迫装置,出血传感器。所述佩戴部包括支撑板,防压护垫,收紧绷带,其端口设置收紧绷带末端,且收紧绷带末端设置粘扣用于收紧后粘接固定。所述压迫装置包括风琴式伸缩充气气囊,导气管路,传感器仓,硅胶压迫垫,线路接头。充气气囊与管路连接,鲁尔2通阀置于管路远端,与气动装置中的注气口连接。充气气囊固定于支撑板下方,充气气囊下方连接传感器仓,出血传感器放置于传感器仓内部空间,硅胶压迫垫嵌于传感器仓下方。所述的出血传感器放置于传感器仓内,由发射端即高亮度发光二极管,阻光隔板,接收端即高灵敏光敏电阻组成。
所述气动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电磁放气阀,微型隔膜气泵。三者以三通管与气管接口相连。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压迫器的加压强度,电磁放气阀在控制系统指令下定时打开,释放压力达到预定值后关闭。隔膜气泵用于出血时给充气气囊充气。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芯片,控制电路,显示屏幕,操作按键,报警装置。控制系统通过按钮调节预设初始压力,每次减压压力,时间间隔。根据压力传感器数值,按照设定减压压力和时间间隔,控制气动装置放气减压。有出血发生,出血感受器接收头的光敏电阻阻值会因血渍吸收部分发射头发出的光线而发生改变,即判断为出血,则控制气动装置加压到原有压力水平,并使蜂鸣器报警。需要手动进行加减压,可通过控制系统按键进行操作。放气减压结束后,蜂鸣报警器发出相应提示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在功能上除了实现安全、精准、按照预设程序自动的减压压迫止血外,还增加了出血检测,自动加压。参数可以设置、显示、定时、监测、报警,实现了可预置、可读取、自控制、可报警的智能化标准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卫东,未经马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196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高分子橡塑绝热保温材料
- 下一篇:可测张力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