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干气中乙烯和丙烯利用率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29446.5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88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徐相伟;崔永刚;杨克;王晓强;秦玉清;祁洪胜;彭晨;常浩;张伟;陈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66 | 分类号: | C07C2/66;C07C15/073;C07C7/00;C07C7/09;C07C7/11;C07C11/04;C07C11/06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赵以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干气中 乙烯 丙烯 利用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干气中乙烯和丙烯利用率的装置,涉及乙苯装置技术领域,包括相连接的脱液罐、水洗罐、吸收塔和解吸塔,脱液罐的顶部连接至水洗罐的中部,在水洗罐的顶部与第一分液罐的中部相连接的管线上依次顺序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过冷器,第一分液罐的顶部连接至吸收塔的中部,吸收塔的塔顶还与第一换热器相连接,吸收塔的中部侧线采出连接至第三换热器的底部,吸收塔的底部与解吸塔的中部相连接,解吸塔的塔顶依次与蒸汽发生器、回流罐相连后接至解吸塔的顶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解决乙苯装置干气损失及反应负荷受限的问题,提高干气中乙烯和丙烯的回收利用率,增加装置的产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乙苯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干气中乙烯和丙烯利用率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原料催化干气进入乙苯装置后,首先经水洗罐水洗,再经脱丙烯系统脱除丙烯及液化气组分,而后分上、中、下三段进料分别进入烷基化反应器,与反应器顶部进入的热苯混合发生反应,生成乙苯等产品,脱丙烯系统脱除的丙烯及液化气组分则会返回催化装置回收利用。传统的流程中,在水洗罐的前方设有压力控制,通过外甩部分干气至燃料气管网来平衡压力波动,这就造成了约10%(1000~2000Nm3/h)的干气损失。另外,由于脱丙烯后的干气进料温度很低(32℃),造成反应器床层入口温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设计反应温度最高410℃,实际最高只能达到365℃),特别是后两段床层入口温度远低于第一段,从而导致催化剂的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进一步限制了装置负荷的提高,影响了装置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乙苯装置中干气损失及反应负荷受限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干气中乙烯和丙烯利用率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干气中乙烯和丙烯利用率的装置,包括相连接的脱液罐、水洗罐、吸收塔和解吸塔,所述脱液罐的顶部连接至水洗罐的中部,在所述水洗罐的顶部与第一分液罐的中部相连接的管线上依次顺序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过冷器,所述第一分液罐的顶部连接至吸收塔的中部,所述吸收塔的塔顶还与第一换热器相连接,所述吸收塔的中部侧线采出连接至第三换热器的底部,所述吸收塔的底部与解吸塔的中部相连接,所述解吸塔的塔顶依次与蒸汽发生器、回流罐相连后接至解吸塔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解吸塔的塔底还通过管线连接至第三换热器的顶部,且在解吸塔与第三换热器相连接的管线上设有吸收剂循环泵。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顶部与吸收塔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底部还依次与第二冷却器、第二过冷器相连,所述第二过冷器的连接至吸收塔的顶部,所述吸收塔与第三换热器相连的管线上还设置有中间泵。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流罐还与第一冷却器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连接至第二分液罐,所述第二分液罐底部通过管线接至回流罐,第二分液罐与回流罐相连接的管线上还设有凝液泵。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还与第二换热器相连,其中,第一换热器用于催化干气的换热,第二换热器用于干气-产物的换热,第三换热器用于贫液-富液的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的塔底设置有第一再沸器,作为热源为吸收塔提供热量,所述解吸塔的塔底设置有第二再沸器,作为热源为解吸塔提供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催化来的干气全部进入脱丙烯系统,可最大限度的实现丙烯及液化气组分的回收,提高干气进料的温度,保证反应器床层温度达到设计要求,充分发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提高反应负荷,增加乙苯产能。
2、吸收塔顶部管线上增设控制阀组件,可将水洗罐入口压力控制改至吸收塔的塔顶,关闭了界区外甩燃料气阀门,减少了干气损失,实现了干气中的丙烯及液化气组分全部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294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