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及其导入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31536.8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47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陆树洋;王春生;程蕾蕾;孙勇新;姚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9/00 | 分类号: | A61M29/00;A61B17/34;A61M25/01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7 | 代理人: | 于晓菁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角度 调节 扩张器 及其 导入 | ||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及其导入器,其中,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包括两组扩张机构,每组所述扩张机构包括手柄、连杆、角度调节器以及扩张壁,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手柄,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器和所述扩张壁连接,两组所述扩张机构中两个所述连杆的中部通过固定轴交叉连接。该扩张器在对血管进行扩张过程中,降低血管撕裂的风险,并可根据操作角度需要调节扩张器的角度,该导入器在中心体外循环建立时,协助血管插管的导入,简化插管操作,减少血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还可以在外周体外循环插管及经外周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时,协助外周血管插管的导入,预防血管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心脏外科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及其导入器。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对新型手术器械设备的研究,外科手术朝着微创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心脏外科也不例外。
目前,80%的心脏外科开放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建立体外循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顺利完成血管置管,此外,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心血管内科等众多临床科室,采用的经外周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手术,顺利实现外周血管置管是其最重要的环节。临床上所有的这些与心血管治疗相关的操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血管的穿刺,对管道的导入。置管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包括中心体外循环置管困难、血管扩张导入所致的血管撕裂、外周血管置管相关的夹层等。
中心体外循环建立过程中,插管操作的技术流程包括,拟插管部位缝制荷包,采用尖刀在荷包区域内扎破血管,采用中弯钳径向扩张破口,将插管沿破口内置入血管。插管的难易与具体病例千差万别,临床医生的经验丰富度对插管差别相差很大,其技术上,中弯钳径向不均一扩张破口易导致血管撕裂。
经外周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外周血管插管的一个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就是插管相关的血管夹层形成。其操作的技术要点包括,穿刺目标血管,沿穿刺针置入导引钢丝,退穿刺针留置导丝,沿导丝送置扩张鞘管,退鞘管,沿导丝送入插管。分析其具体操作细节,导致血管夹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穿刺、扩张鞘管及插管反复进出所导致的血管壁损伤。
因此,针对建立中心体外循环过程中和经外周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中,如何消除体外循环插管技术上的壁垒,易化血管置管的难度,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反复通过血管壁的操作,如穿刺、进鞘、进管等,降低插管相关的血管夹层的发生,是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及其导入器,该扩张器在对血管进行扩张过程中,降低血管撕裂的风险,并可根据操作角度需要调节扩张器的角度,该导入器在中心体外循环建立时,协助血管插管的导入,简化插管操作,减少血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还可以在外周体外循环插管及经外周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时,协助外周血管插管的导入,预防血管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包括两组扩张机构,每组所述扩张机构包括手柄、连杆、角度调节器以及扩张壁,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手柄,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器和所述扩张壁连接,两组所述扩张机构中两个所述连杆的中部通过固定轴交叉连接;
所述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包括固定杆、径向通孔和底盘,所述固定杆的下端和所述连杆连接,于所述固定杆设置径向方向的径向通孔,于与所述径向通孔所对应的所述固定杆外侧壁上设置不覆盖所述径向通孔的底盘;
所述第二调节结构包括拉杆、调节柄和挡板,所述拉杆穿设于所述径向通孔中,所述拉杆的内端和所述扩张壁连接,所述拉杆外端设置调节柄,于所述拉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所述挡板,且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固定杆内,于所述挡板上设置朝向所述调节柄方向的弹簧,所述调节柄和所述底盘相对的一侧均设置相互啮合的齿轮结构;
所述扩张壁为半弧形结构,且其弧形的曲率半径自与连杆相连的一端至远离连杆的一端逐渐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315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生生物养殖系统
- 下一篇:轮毂电机驱动车辆用转向节总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