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探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81058.1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32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余乃通;刘志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1/00;C12R1/93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571101 ***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鱼类 神经 坏死 病毒 探针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生物技术领域的用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探针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能对于多个基因芯片进行装载后进行对比分组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方案包括菱形的壳体,所述壳体的竖向中轴线处带有隔板,所述隔板将菱形的壳体分为左部和右部,左部和右部都带有凹槽,凹槽内部过盈配合有基因芯片,菱形的两端连通有通嘴,相对于现有技术检测的基因试剂盒,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壳体对基因芯片分开装载,当需要检测时,选择一个通嘴添加待测量的物质后,等待反应时间,随后将壳体剪开,取出基因芯片进行检测、标记、扫描和分析,对另一个芯片进行对比实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是对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探针结构。
背景技术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 disease,VNND)又称脑脊髓炎(Encephalonyelitis)或空泡性脑-视网膜病(Vacuolating encephalopathy andretinopathy,VER),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海水鱼类仔鱼和稚鱼,引起暴发性流行的重大病害之一。其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属罗达病毒科(Nodaviridae)的β-罗达病毒属(Betanodavirus)。病毒粒子球形,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25-34nm,基因组包含两个正义ssRNA分子:RNA1(分子量1.01×106,3.1kb)和RNA2(分子量0.49×106,1.4kb)。
这种病毒引起的主要病症为病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异常。病鱼不摄食,腹部朝上,在水面作水平旋转或上下翻转,呈痉挛状。解剖病鱼,其鳔明显膨胀,中枢神经组织空泡变性,通常在视网膜中心层出现空泡。在尖吻鲈和棕点石斑鱼的神经组织切片和庸鲽内皮中有细胞质包涵体,严重的鱼都会出现神经性坏死,小鱼苗损伤更严重,较大的鱼损伤主要出现在视网膜上,引起眼球变白。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鱼类病毒病。该病毒病分布广泛,是流行于除美洲和非洲外几乎世界所有地区的海水鱼苗的严重疾病。到目前为止,该病至少在11 个科22种鱼上发现,可引起仔、稚鱼的大量死亡,对幼鱼和成鱼危害也较重,夏秋季水温 25~28℃时为发病高峰期。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疑似病鱼脑、脊索或视网膜切片出现空泡,但有的鱼只在神经纤维网中出现少量空泡。进一步诊断,取疑似病鱼的脑、脊髓或视网膜等做组织切片,HE染色,通过电镜可在受感染的脑和视网膜中观察到病毒粒子,有时可观察到胞浆内的包涵体。用SSN1 细胞系或GF-1细胞系培养分离罗达病毒,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 及ELISA检测病毒。针对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MCP)核苷酸检测病毒。另外,使用基因芯片,即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靶核苷酸的探针,可高通量检测疑似病鱼样品。虽然利用基因芯片大大提高检测样品的数量,基本满足了病毒检测的需求,但是常规的基因芯片试剂盒只能针对同一个探针进行装载,不能实现多个基因芯片进行装载,实现检测的对比分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于多个基因芯片进行装载,实现检测的对比分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对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探针结构,所述探针包括菱形的壳体,所述壳体的竖向中轴线处带有隔板,所述隔板将菱形的壳体分为左部和右部,左部和右部都带有凹槽,凹槽内部过盈配合有基因芯片,菱形的两端连通有通嘴。
采用上述方案后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1、相对于现有检测技术的基因芯片试剂盒,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壳体对基因芯片分开装载,当需要检测时,选择一个通嘴添加待测量的物质后,等待反应时间,随后将壳体剪开,取出基因芯片进行检测、标记、扫描和分析,对另一个芯片进行对比实验。
2、相对于采用分开对比实验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隔板将基因芯片进行分开装载,避免相互干扰。
3、相对于避免干扰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菱形的壳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滞留,提供反应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810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观赏缸的茶具组合
- 下一篇:集成式电子助力制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