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及具有其的微缩智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82176.4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84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宝海;孙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能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鼎立东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1 | 代理人: | 陈佳妹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海淀区青云里满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传感器 安装 具有 微缩 智能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包括安装部、连接部和卡接部,连接部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红外传感器的第一通孔,安装部包括安装耳,安装耳上均设有安装孔,适用于将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固定安装在微缩智能车的固定支架上,连接部未与安装耳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卡接部,卡接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第一通孔并贯穿卡接部设置,卡接部适用于与微缩智能车的车壳卡接。通过使用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将红外线传感器固定在微缩智能车的固定支架上,根据本公开上述实施例的红外线传感器能够保证红外线传感器在工作时不受到微缩智能车的车壳的位置变化影响,使红外传感器工作更加稳定可靠,且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兼具固定车壳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微缩智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及具有其的微缩智能车。
背景技术
红外线传感器多用于微缩智能车的避障功能,需要露在车壳外面,对微缩智能车的整体外观影响较大,不仅外观不美观,且再微缩智能车运行的过程中因碰撞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车壳位置的变换也会影响到红外线传感器的稳定性。且微缩车的外壳与底盘的连接大多采用螺栓连接或者插销式连接,螺栓连接需要旋紧螺栓,操作较为繁琐,插销式连接则会破坏车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可保证红外线传感器工作不受车壳位置变化影响,使红外线传感器工作更加稳定可靠,且兼具固定外壳的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包括安装部、连接部和卡接部;
所述连接部呈圆柱形,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红外传感器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连接部;
所述安装部包括两个以上的安装耳,每个所述安装耳均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一端的外壁上;每个所述安装耳上均设有安装孔;
每个所述安装耳上的安装孔的位置与红外线传感器上的安装孔的位置及微缩智能车的固定支架上的安装孔的位置相匹配;适用于将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固定安装在微缩智能车的固定支架上;
所述连接部未与所述安装耳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呈圆柱形,且所述卡接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并贯穿所述卡接部设置;所述卡接部适用于与微缩智能车的车壳卡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耳呈梯形结构;
所述安装耳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耳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对称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耳未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壁固定连接的一端的边缘处为圆角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耳上所开设的所述安装孔为螺纹孔设计;所述安装耳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与所述卡接部的直径相同;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卡接部平齐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设置有卡槽,卡槽呈圆形,适用于安装透明镜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安装耳的一端的侧壁开设有传感器连接线卡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卡接部一体成型。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缩智能车,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和车壳;
其中,所述车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孔;卡接孔的孔径大小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安装罩的所述卡接部的直径大小相匹配;所述卡接部插入所述卡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能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能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821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