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侧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89765.5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43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岩野吉宏;伊藤克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陈砚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中,中柱外加强板具备沿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板部、和从该第1板部的靠车身后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3板部,在第1板部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重叠并接合有加强板,加强板的外缘的一部分与第1板部和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相重合。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构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中柱,其上端与车顶纵梁连接、下端与边梁连接。通常,相对于作用在车身上的载荷,中柱需要有足够的强度。例如,当车辆翻倒时,相对于来自车顶纵梁的载荷,中柱若没有足够的强度则容易发生变形。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对车顶纵梁与中柱间的接合部分进行加固的结构被广泛采用。
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者发现,采用对边梁与中柱间的接合部分进行加固的结构也是一个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有效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能使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的车身侧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中,构成车身的中柱的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与边梁相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外加强板具备,沿着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板部、从所述第1板部的靠车身前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2板部、及从所述第1板部的靠车身后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3板部,所述第1板部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与加强板重叠并接合,所述加强板的外缘的一部分与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2板部之间的棱线、或者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身侧部结构的优点在于,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即,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会经由中柱外加强板传递到该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中柱外加强板的第1板部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与加强板重叠并接合。并且,该加强板的外缘的一部分与第1板部和第2板部之间的棱线、或者第1板部和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相重合。因此,边梁与中柱间的接合部分得到加固,从而,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应力不会集中到中柱上,因而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身侧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所述加强板的靠车身后方的外缘沿所述棱线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并与所述棱线相重合。
基于上述结构,作用到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的载荷能够传递到边梁上,从而不会导致应力集中到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即,载荷可被中柱外加强板及边梁吸收,因而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车身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中柱外加强板与边梁间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身10的侧视图。图1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身前方;箭头UP的方向表示车身上方。
如图1所示,车辆车身10具备边梁(也称侧门槛)11、前柱12、中柱13、后柱14、后翼子板15、和车顶纵梁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897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屏风
- 下一篇:导管系统和针护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