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去除生物缸污染物的细菌培养砖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93250.2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47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陈雄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澳汤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生物 污染物 细菌 培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去除生物缸污染物的细菌培养砖,包括:上盖、底座和细菌培养块,上盖可转动的套设在底座上方,细菌培养块套设在上盖的下表面与底座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细菌培养块的直径为2cm~15cm,所述细菌培养块的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通道;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精简,操作使用方便,有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族繁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去除生物缸污染物的细菌培养砖。
背景技术
在当今的科技现状下,生物缸内养鱼,硝化细菌是氮循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若生物缸内没有硝化细菌,则生物缸内的残饵、粪便会持续堆积,进而影响鱼生存;硝化细菌生存繁殖的基本环境是水流和避光,现有的硝化细菌都是附着在滤材或者生物缸壁上,不利于硝化细菌生长繁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去除生物缸污染物的细菌培养砖,以解决现有生物缸内没有构建一种便于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去除生物缸污染物的细菌培养砖,包括:上盖、底座和细菌培养块,上盖可转动的套设在底座上方,细菌培养块套设在上盖的下表面与底座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细菌培养块的直径为2cm~15cm,所述细菌培养块的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细菌培养块由中性材料高温烧制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呈半球体形,所述上盖的中间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周侧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设有与第一环形槽导通的主导流孔,所述上盖设有与第一凹槽导通的第一导流孔,所述上盖设有与第一环形槽导通的第二导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左侧壁设有往外延伸的第一连接块,所述上盖的右侧设有导向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中间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周侧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设有与第二环形槽导通的副导流孔,所述底座设有与第二凹槽导通的第三导流孔,所述底座设有与第二环形槽导通的第四导流孔;所述底座的左侧壁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底座的右侧设有固定卡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上盖与底座可转动连接,细菌培养块套设在上盖与底座之间,为细菌培养块提供一个黑暗的环境,有利于硝化菌生长繁殖;细菌培养块内设有多组通道,使得细菌培养块具有更大的内部空间和较大的细菌附着表面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精简,操作使用方便,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细菌培养块剖视图;
标注说明:上盖1;底座2;细菌培养块3;第一凹槽11;第一环形槽12;主导流孔13;第一导流孔14;第二导流孔15;第一连接块16;导向卡扣17;第二凹槽21;第二环形槽22;副导流孔23; 第四导流孔25;第二连接块26;固定卡槽27。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澳汤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澳汤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932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建筑挡土墙加固结构
- 下一篇:一种动模斜抽芯注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