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退火炉料筐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94424.7 | 申请日: | 2020-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98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科;李骏;袁新豪;张建增;闫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欣天利智能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66 | 分类号: | B66C1/66;C21D1/26;C21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404100 重庆市万州***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退火 炉料 筐吊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真空退火炉料筐吊具,现有用于退火炉的料筐不易吊出且成品合格率低,真空退火炉料筐吊具,包括料筐和吊具,所述料筐为底面边缘呈弧形的圆柱筒状结构,所述料筐内侧设置有挂板,所述挂板有多个,各所述挂板在料筐内边缘均匀分布,所述吊具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方固定连接吊环,所述连接板下方通过U型吊卡连接长吊钩,所述长吊钩有多个并与各挂板位置保持对应,简化吊出料筐的操作,提高成品合格率,在退火炉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真空退火炉料筐吊具。
背景技术
真空退火炉用于铜管件的退火工艺,铜管件放置在退火炉中的料筐内,料筐放置在炉罐内,通过抽真空、充氮气、加热退火、冷却等工序,达到铜管件退火的效果。
退火后料筐需要在摄氏150度时吊出,现有的取出料筐的方法为,采用钢丝吊装,弊端在于,难以操作且浪费时间;且现有的料筐侧板与底板之间形成直角,直角处透气性差,导致该处存放管件退火效果不好,成品合格率较低,通常在95%左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真空退火炉料筐吊具,解决退火炉内料筐吊出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及料筐形状造成的铜管件退火成品合格率较低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真空退火炉料筐吊具,包括料筐和吊具,所述料筐为底面边缘呈弧形的圆柱筒状结构,避免料筐底部直角处堆积铜管件造成管件退火效果不好,所述料筐内侧设置有带有吊孔的挂板,所述挂板有多个,各所述挂板在料筐内边缘均匀分布,所述吊具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方固定连接吊环,所述连接板下方通过U型吊卡连接长吊钩,所述长吊钩有多个并与各挂板位置保持对应,当铜管件完成退火工序,使用吊具上的长吊钩与挂板配合,将料筐从退火炉中吊出。
更进一步,所述料筐采用不锈钢板材制成。
更进一步,所述长吊钩长度在1300mm~1500mm之间,避免吊具受高温料筐的影响而损坏。
更进一步,所述料筐侧面设置有加强筋,用于加强料筐强度,使其不易损坏变形。
更进一步,各所述长吊钩远离连接板的一端朝外部斜上方弯折形成弯钩,以便能够更好的挂住挂板上的吊孔。
更进一步,所述弯钩弯折角度在75°~90°之间,即便于吊具勾住料筐,又可避免料筐在起吊途中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料筐放置在退火炉中与吊具配合使用,吊具在将料筐从退火炉中吊出时,两者配合简单,操作难度低,料筐本身在底部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不会使铜管件堆积的弧形角,解决料筐底部直角透气性不好所造成的铜管件退火后成品合格率不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料筐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料筐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吊具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料筐、2.吊具、3.挂板、4.连接板、5.连接吊环、6.U行吊卡、7.长吊钩、8.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3给出, 真空退火炉料筐吊具,包括料筐1和吊具2,所述料筐1为底面边缘呈弧形的圆柱筒状结构,避免料筐底部直角处堆积铜管件造成管件退火效果不好,所述料筐1内侧设置有带有吊孔的挂板3,所述挂板3有多个,各所述挂板3在料筐1内边缘均匀分布,所述吊具2包括连接板4,所述连接板4上方固定连接吊环5,所述连接板下方通过U型吊卡6连接长吊钩7,所述长吊钩7有多个并与各挂板3位置保持对应,当铜管件完成退火工序,使用吊具上的长吊钩7与挂板3配合,将料筐从退火炉中吊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欣天利智能重工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欣天利智能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944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口罩固定单元及该口罩
- 下一篇:一种新型猕猴桃授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