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取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14898.3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117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孙剑;吕纬岩;李彬彬;余均武;吕学良;李开楠;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张铁兰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送导丝、封堵头端和微导管,推送导丝连接于封堵头端,微导管套设于推送导丝,微导管与推送导丝之间具有设定间隙。该取栓装置的目的是避免在取栓过程中血栓逃逸以及反复取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家卒中筛查数据显示,40~74岁居民首次卒中标化发病率由2002 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疾病负担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为276.75/10万、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为126.34/10万。而且我国卒中发病人群中,年龄70岁的患者比例持续增加,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卒中病死率为126.48/10万,农村卒中病死率为157.00/10万。在新发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总体的70%。因此,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救治水平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
体外研究表明,任何取栓器械对血管内皮均有损伤,只是严重程度不同。颈内动脉末端颈内动脉末端、基底动脉尖、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闭塞等考虑心源性栓塞,血栓核心质地坚韧、体积较大、成形血栓或纤维化血栓成份较长、血栓向两端弥漫性延伸导致血栓总体负荷体积较大,大血管拉通后,次级血管发生闭塞以及串联病变,是导致血管再通较差的原因。这种情况单支架取栓往往效果较差,反复多次仍取栓失败,同时容易造成血栓反复逃逸,不易取净,延长开通时间,增加血管内膜损伤,预后不良。
有鉴于此,如何避免在取栓过程中血栓逃逸以及反复取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在取栓过程中血栓逃逸以及反复取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送导丝、封堵头端和微导管,所述推送导丝连接于所述封堵头端,所述微导管套设于所述推送导丝,所述微导管与所述推送导丝之间具有设定间隙。
可选的,所述封堵头端为中空柱状体。
可选的,所述中空柱状体在远离所述推送导丝的开口端上沿周向设有多个齿形凸起。
可选的,所述微导管远离所述封堵头端的一端插入中间导管。
可选的,所述推送导丝与所述封堵头端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封堵头端的底部设有第一凸起,所述推送导丝靠近所述封堵头端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封堵头端的底部中心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科学合理,通过依次连接的封堵头端、推送导丝和微导管,在微导管和推送导丝之间形成通道,利用液体形成的正压推动血栓,相比于现有的支架取栓技术更温和,血管壁损伤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取栓装置的取栓过程示意图。
图中:1、推送导丝;2、封堵头端;21、第一凸起;22、齿形凸起;3、微导管;4、中间导管;5、血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148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