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转印膜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15870.1 | 申请日: | 202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643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韩英俊;吴永明;彭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鑫玺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M5/50 | 分类号: | B41M5/5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科凯伟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27 | 代理人: | 王宇聪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转印膜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型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转印膜,包括硅油涂层、抗静电涂层、聚脂薄膜和硬化涂层,所述硬化涂层贴附在所述聚脂薄膜的正面并用于供油墨喷涂,所述硅油涂层和所述抗静电涂层均设置于所述聚脂薄膜背面,所述抗静电涂层一侧与所述聚脂薄膜的背面贴附连接并用于减少静电的产生,所述硅油涂层贴附在所述抗静电涂层的另一侧并用于降低聚脂薄膜背面的附着力。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在进行印刷时附着在硬化涂层表面的油墨由于热转印膜表面张力的增大从而使油墨印刷在表面的附着力加强,不易脱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型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转印膜。
背景技术
热转印膜,又称PET转移膜、PET离型膜和隔离膜等,通过在热转印膜的表面涂上一层硅油,以降低热转印膜表面的附着力,达到离型的效果,可以分为单面离型膜和双面离型膜。按照离型力的可以分为轻离型膜、中离型膜和重离型膜三种。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变热转印膜表面的形态来增大表面的粗糙度以及接触面,再将生产完成的热转印膜包裹在相关的产品表面,通过对包裹在表面的热转印膜进行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印刷,达到识别效果。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热转印膜存在喷涂上的油墨附着力不够,油墨层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转印膜,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转印膜喷涂油墨时,表面附着力不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转印膜,包括硅油涂层、抗静电涂层、聚脂薄膜和硬化涂层,所述硬化涂层贴附在所述聚脂薄膜的正面并用于供油墨喷涂,所述硅油涂层和所述抗静电涂层均设置于所述聚脂薄膜背面,所述抗静电涂层一侧与所述聚脂薄膜的背面贴附连接并用于减少静电的产生,所述硅油涂层贴附在所述抗静电涂层的另一侧并用于降低聚脂薄膜背面的附着力。
优选地,所述硬化涂层为硬化纳米树脂层。
优选地,所述硬化涂层的厚度在0.5微米~2.5微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聚脂薄膜的厚度在24.5微米~125.5微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抗静电涂层为抗静电纳米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抗静电涂层的厚度在0.8微米~2.1微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硅油涂层为有机硅油层。
优选地,所述硅油涂层的厚度在0.7微米~2.3微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硬化涂层和所述聚脂薄膜之间的厚度比例范围为(0.5~2.5):(24.5~125.5),所述抗静电涂层和所述聚脂薄膜之间的厚度比例范围为(0.8~2.1):(24.5~125.5),所述硅油涂层和所述聚脂薄膜之间的厚度比例范围为(0.7~2.3):(24.5~125.5),所述硬化涂层、所述聚脂薄膜、所述抗静电涂层和所述硅油涂层之间的厚度比例范围为(0.5~2.5):(24.5~125.5):(0.8~2.1):(0.7~2.3)。
优选地,所述硬化涂层、所述抗静电涂层和所述硅油涂层的厚度公差均为-0.5微米~0.5微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转印膜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鑫玺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鑫玺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158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