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与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87726.9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03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健林;张效忠;孙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健林;张效忠;孙国民 |
主分类号: | G01B5/18 | 分类号: | G01B5/18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5 | 代理人: | 卢香利 |
地址: | 551700 贵州省毕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材料 表观 裂缝 监测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与检测装置。所述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与检测装置,包括:底座;四个支撑腿,四个所述支撑腿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底部,四个所述支撑腿呈矩形阵列分布;嵌槽,所述嵌槽开设在所述底座的顶部;混凝土表面裂缝深度测试仪本体,所述混凝土表面裂缝深度测试仪本体设置在所述嵌槽内,所述混凝土表面裂缝深度测试仪本体的顶部延伸至所述底座外;卡孔,所述卡孔开设在所述底座上;探测头,所述探测头设置在所述卡孔内,所述探测头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底座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与检测装置具有检测方便、使用省力、且测试深度准确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与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材料由于温度应力、塑性干裂、酸雨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表观裂缝,这些表观裂缝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外观,研究裂缝的形成,对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整体性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周期较长,表观裂缝出现的时间点、位置和大小具有很明显的随机性,因此,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的监测对于材料的整体研究来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和装置,一般采用声传感器、CCD成像等,这些设备在使用时通常需要人们手持进行检测,长时间的弯腰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且有些裂缝一旦形成,人们会对其进行检测长度宽度和长度,然而现有的监测装置通常是针对长度和宽度进行检测的,对于深度的检测缺乏专用工具。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与检测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测方便、使用省力、且测试深度准确的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与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监测装置,包括:底座;四个支撑腿,四个所述支撑腿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底部,四个所述支撑腿呈矩形阵列分布;嵌槽,所述嵌槽开设在所述底座的顶部;混凝土表面裂缝深度测试仪本体,所述混凝土表面裂缝深度测试仪本体设置在所述嵌槽内,所述混凝土表面裂缝深度测试仪本体的顶部延伸至所述底座外;卡孔,所述卡孔开设在所述底座上;探测头,所述探测头设置在所述卡孔内,所述探测头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底座外,所述探测头和所述混凝土表面裂缝深度测试仪本体通过导线连接;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复位槽、两个滑槽、两个第一滑块、卡块和螺栓,所述复位槽开设在所述卡孔远离所述嵌槽的一侧内壁上,两个所述滑槽分别开设在所述复位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所述滑槽内,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延伸至所述复位槽内,所述卡块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卡孔内并和所述探测头相接触,所述螺栓螺纹安装在所述复位槽远离所述探测头的一侧内壁上,所述螺栓靠近所述探测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复位槽内并和所述卡块转动连接,所述螺栓远离所述卡块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外。
优选的,所述卡块靠近所述探测头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和所述探测头相接触。
优选的,四个所述支撑腿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推杆。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材料表观裂缝检测装置,包括:固定杆;滑孔,所述滑孔开设在所述固定杆上;滑杆,所述滑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滑孔的顶部内部和底部内壁上;弹簧,所述弹簧滑动套设在所述滑杆上,所述弹簧的顶端和所述滑孔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滑动套设在所述滑杆上,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固定杆外;两个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的两端,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和所述固定杆的两侧滑动连接;两个指针,两个所述指针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固定块远离所述固定杆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健林;张效忠;孙国民,未经杨健林;张效忠;孙国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877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开关损耗的半导体结构
- 下一篇:一种医用头戴照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