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静脉内瘘固定托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17637.4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140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唐春苑;叶晓青;冯婉娜;王饶萍;成守珍;胡丽茎;朱春平;陈小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14 | 分类号: | A61M1/14;A61M5/5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亚楠 |
地址: | 5100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脉 固定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动静脉内瘘固定托,包括保护件,保护件的一侧面上贴设有软质垫层,保护件的第一侧边缘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固定扣,保护件上与设置有固定扣相对的第二边缘上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带,各第一固定带与各固定扣一一相对应,第一固定带的第一端与保护件相连,第一固定带的第二端和与其相对的固定扣相连,从而使得保护件与第一固定带之间限定有用于容纳内瘘患者的手臂的容纳腔,且软质垫层位于容纳腔的内侧面上。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患者由于体姿或动作不当以及手臂活动而导致的动静脉内瘘肿胀及穿刺针脱出等危险,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及护理人员的负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静脉内瘘固定托。
背景技术
患者安全是全球卫生保健工作的首要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每分钟至少有5名患者死于不安全的医疗照护。近十几年来,全球因终末期肾衰竭(ESRD)进行透析人数急剧上升,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24万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而动静脉内瘘(AVF)是全球公认的最理想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但动静脉内瘘建立在患者的上肢,穿刺点为多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每次透析时间长达4小时,在此过程中,患者建立内瘘的手臂肘关节不能弯曲,而有些老年、小孩或病情特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会出现上肢移动、肘关节弯曲导致动静脉内瘘肿胀,穿刺针脱出等潜在的危险。血液透析过程内瘘引出血流量为200~350mL/min, 一旦穿刺针脱出,从机器监测静脉压力下降至报警至少需30秒,此时患者失血将至少100ml以上。现有的动静脉内瘘固定方式采用止血钳或血管夹,对透析管路有一定的损伤,而使用普通的腕部约束带固定腕部关节,其固定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设计一款能同时固定腕、肘关节,预防透析过程动静脉内瘘肿胀及穿刺针脱出,简单轻便,增加舒适度,提高患者安全性,减少护士工作量的透析过程专用的器具已成为临床的迫切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对手臂进行固定保护的动静脉内瘘固定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静脉内瘘固定托,包括保护件,所述保护件的一侧面上贴设有软质垫层,所述保护件的第一侧边缘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固定扣,所述保护件上与设置有所述固定扣相对的第二边缘上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带,各所述第一固定带与各所述固定扣一一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带的第一端与所述保护件相连,所述第一固定带的第二端和与其相对的所述固定扣相连,从而使得所述保护件与所述第一固定带之间限定有用于容纳内瘘患者的手臂的容纳腔,且所述软质垫层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内侧面上。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从前至后内径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的内径为12cm~16cm。
优选的,所述保护件与所述软质垫层的总厚度为10mm~15mm。
优选的,所述保护件的长度为30cm~32cm。
优选的,所述软质垫层为海绵垫或棉垫。
优选的,所述软质垫层与所述保护件粘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扣上开设有开槽,所述第一固定带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开槽,并通过魔术贴与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侧面相连。
优选的,所述保护件为金属件或塑料件。
优选的,所述保护件的前端还连接有用于与床体相连的第二固定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动静脉内瘘固定托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176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