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功率模组结构及焊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40275.0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69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沪工焊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32 | 分类号: | B23K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017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 模组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功率模组结构及焊机。该功率模组结构包括壳体;第一风机组件,其设置于壳体的侧壁上;第二风机组件,其设置于壳体的侧壁上并与第一风机组件平行间隔设置;散热组件,其设置于壳体内;主变压器,其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第一出风口,其设置于述壳体上并位于散热组件的一侧;第二出风口,其设置于述壳体上并位于散热组件的另一侧;从第一风机组件进入的冷却气流经散热组件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第一气道;从第二风机组件进入的冷却气流经散热组件和主变压器后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形成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较短,提高了散热冷却效果。同时,进风量和出风口面积更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功率模组结构及焊机。
背景技术
传统逆变焊机的功率模组结构一般具有两种,前后风冷结构和上下风冷结构。对于前后风冷结构而言,风机装于整个焊机后部,在焊机前部面板处设有百叶窗,冷却气流从后部风机进入,流经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散热器、主变压器及快恢管散热器等功率器件后,由前部百叶窗排出。
采用这种结构的逆变焊机,散热风道太长,且冷却气流经过安装位置靠风机(进风口)的发热部件后,冷却气流被加热为热空气,此时加热的空气对靠近出风口的发热部件的冷却效果大打折扣了,使得安装位置靠近前面板的发热部件冷却效果很差。因此,采用该结构设计的逆变焊机散热情况都不太好,导致整机的负载持续率较低,一般为35%-60%。如果需要获得更高的负载持续率,则需要功率很大的风机并且加大散热器的体积,造成整机体积显著加大,生产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率模组结构及焊机,缩短了冷却气道,提高散热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功率模组结构,包括壳体;
第一风机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第二风机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平行间隔设置;
散热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主变压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第一出风口,其设置于所述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散热组件的一侧;
第二出风口,其设置于所述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散热组件的另一侧;
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进入的冷却气流经所述散热组件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第一气道;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进入的冷却气流经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主变压器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形成第二气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道为L形结构,所述第二气道为L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散热组件、所述主变压器、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及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呈“T”型结构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快恢管散热器,所述快恢管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快恢管散热器的长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正对设置,所述快恢管散热器的其中一个短侧面与第一出风口正对设置,所述快恢管散热器的另一个短侧面与所述主变压器正对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IGBT散热器,所述IGBT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连接于所述快恢管散热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
第一冷却风机,其穿过所述壳体的长侧面;
第一风机罩,所述第一风机罩罩设于所述第一冷却风机上并位于其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沪工焊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沪工焊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402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瓶运输设备
- 下一篇:一种钢管支架及其插扣式节点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