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的驱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59863.9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45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郑爱华;赵超越;张知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29/12 | 分类号: | A01M29/12;A01M1/20;A01K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王灏增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哺乳动物 驱虫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的驱虫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供小型哺乳动物进出的开口,所述壳体内部形成容纳腔体;巢材,所述巢材的表面附着有杀虫剂。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杀虫剂通过浸泡等方式附着在啮齿目、兔形目等小型哺乳动物的巢材上,当动物将巢材拖入洞穴后,通过巢材和动物的接触可以有效的杀死或者驱除其体表的媒介生物,从而达到降低媒介生物的密度和阻断媒介传播病原传播的目的。本产品可以通过无人机空投,实现大面积的疫病防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技术装置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的驱虫装置。
背景技术
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目和兔形目是很多虫媒病原的病原库,如鼠疫和莱姆病。同时小型哺乳动物也是跳蚤和蜱螨等媒介生物的宿主,媒介生物通过吸血得以繁殖,并且通过吸血从携带病毒的动物体内获得病原。当媒介生物叮咬人类时将病原传播给人,完成病原从野生动物到人的传播。媒介传播疾病的控制主要靠消灭野生动物和消灭媒介生物。野生动物多数为保护动物,只有野鼠可以大规模消灭,而且大量使用灭鼠药会带来严重生态问题。灭杀媒介生物主要靠喷洒杀虫剂,但是对于地表游离媒介生物效果较好,而对于宿主体表寄生媒介生物则效果很差。其中鼠疫是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媒介传播病原之一。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腺型、肺型和败血型。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是主要宿主,蚤类是主要媒介,在鼠疫的传染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随着快速交通网络的不断延伸、生态旅游的全民参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自然疫源地同核心都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虽然我国对鼠疫有长期监控,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发展,鼠疫宿主和媒介的时空分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鼠疫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成熟,但是其造成的恐惧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并间接对经济造成打击。
现采取的主要措施为投放杀鼠剂。急性杀鼠剂毒杀作用迅速,潜伏期短,仅1-2天,甚至几小时,即可引起中毒死亡,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酯酶或作用于呼吸系统的三羧酸循环等。常用品种为毒鼠磷、毒鼠强、灭鼠优等,但对人畜不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慢性杀鼠剂主要起抗凝血作用,破坏正常凝血功能,损害毛细血管,引起鼠体内外出血。毒性作用缓慢,潜伏期长,一般2-3天后才引起鼠类中毒,对人畜危险性较小,但须多次取食累计中毒。鼠类对投放鼠药排斥性强,食用率低,但易引发二次中毒,须将死鼠烧掉或深埋。而且鼠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灭鼠可能导致猛禽和小型食肉类动物的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另外一种方法是喷药灭虫,常用药物包括氯菊酯、杀死蜱等等,但是这些方法杀死地表游离的蜱虫和跳蚤等媒介生物较好,但是对于控制宿主的体表寄生媒介生物则效果很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小型哺乳动物的驱虫杀虫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和不便,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的驱虫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的驱虫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供小型哺乳动物进出的开口,所述壳体内部形成容纳腔体;
巢材,所述巢材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容纳腔体中,所述巢材的表面附着有杀虫剂。
其中,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涂有食物诱饵。通过食物诱饵能够吸引小型哺乳动物,进而发现装置内的巢材。
其中,所述食物诱饵为花生或花生油等小型哺乳动物喜欢的食物。
其中,所述巢材为合成纤维、棉花或者牧草等。
其中,所述杀虫剂为化学杀虫剂、植物杀虫剂或生物素杀虫剂。
其中,所述化学杀虫剂为菊酯类杀虫剂或者毒死蜱等其他的化学杀虫剂。
其中,所述菊酯类杀虫剂为氯菊酯、氯氟氰菊酯或溴氰菊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598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