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吸收腔静脉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64158.8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857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雍熙;杨勤;宁俊洁;简长春;罗娜;康藤耀;王贤芝;张富钊;田娟娟;汪海飞;陈镜全;任冬梅;邓敏;郑江华;陈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01 | 分类号: | A61F2/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钟继莲 |
地址: | 6370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静脉 滤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吸收腔静脉滤器,包括的头部、滤网部和固定柱,所述滤网部的一端与头部固定,其由多根以头部为中心、并向外辐射的第一构件交织而成,所述固定柱包括多根固定在滤网部的另一端的第二构件;所述头部、滤网部和固定柱均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头部、滤网部和固定柱均采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其在肺栓塞(PE)高危阶段转入并在滤过急性期后自行吸收或消失,可减少由于滤器取出困难或长期转入而引发的并发症,从而改变目前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VCF)的困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吸收腔静脉滤器。
背景技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常见心血管疾病。VTE栓子脱落后造成的致死性肺栓塞(PE)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PE猝死人数超过843,000。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VCF)已成为预防PE发生的有效措施,但现有滤器植入术后远期可能导致的腔静脉狭窄、阻塞、腔静脉血栓形成而引发的严重的下半躯体血液回流障碍等后遗症、并发症的大量报道,极大的限制了现有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现有滤器植入后,需再次行手术取出体外,但回收困难导致大量滤器的长期植入,为病人带来风险。滤器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置入时间的增加而增高,而肺栓塞(PE)风险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吸收腔静脉滤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可吸收腔静脉滤器,包括的头部、滤网部和固定柱,所述滤网部的一端与头部固定,其由多根以头部为中心、并向外辐射的第一构件交织而成,所述固定柱包括多根固定在滤网部的另一端的第二构件;所述头部、滤网部和固定柱均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可吸收材料为聚乙醇酸聚合物或聚甘醇酸。
进一步,所述由头部至固定柱,每根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横向尺寸逐渐增大。
进一步,所述固定柱还包括倒钩,该倒钩固定在第二构件远离滤网部的一端。
进一步,所述滤网部包括第一滤网部和第二滤网部,第一滤网部的横向尺寸小于第二滤网部的横向尺寸,第一滤网部与头部固定。
进一步,所述第一滤网部的第一构件数量少于第二滤网部的第一构件数量。
进一步,所述第一滤网部的第一构件数量为第二滤网部的第一构件数量的1/2。
进一步,所述第一滤网部中,相邻两第一构件之间的夹角为30~45°。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头部、滤网部和固定柱均采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其在肺栓塞(PE)高危阶段转入并在滤过急性期后自行吸收或消失,可减少由于滤器取出困难或长期转入而引发的并发症,从而改变目前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VCF)的困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施例可吸收腔静脉滤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可吸收腔静脉滤器俯视图。
其中,1为头部,2为滤网部,21为第一滤网部,22为第二滤网部,3为固定柱,31为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未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641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