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67931.6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62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祝红娟;迟云飞;李润晓;暴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M16/06;A61M16/08;A61F5/055;A61M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托式制氧 供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包括中空颈托,所述中空颈托外侧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中空颈托外侧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顶端表面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固定块处于第二槽体两侧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一端贯穿第二槽体内侧处于卡槽内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了固定块与卡块,可以将中空颈托套在伤者颈部固定,可以根据伤者体型选择固定块进行固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战现场供氧设备缺乏,往往救护车到达现场方能提供氧气,有些救护车也不具备供氧设施或供氧容量不足,导致伤员发生缺氧症状,严重者甚至窒息死亡。目前国内使用的现代野外医用供氧方法包括储氧法和直接制氧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储氧法极不利于随身携带和安全应用,物理制氧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制氧设备体积大,现有的制氧机和制氧车不利于便携使用;液态化学制氧必须以水为介质,同样具有体积大、操作复杂、携带不便等缺点,不利于野战环境下的野外搜救、伤员转移等方面的使用。野战医疗所作为战时伤员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救治的危重伤员多,颈部损伤及需氧伤员数量多,前接、后送和组室间转运伤员的几率大,但现有仪器设备不易满足需要。早年苏建勇等研制的HY-2型便携急救产氧器便是一款需要水为介质的化学产氧装置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其操作较复杂,受水温影响,供氧时间短等制约,现已基本退出市场。吴剑威等研制的野战便携式固态氧气发生器具有诸多优点,现应用于野战医疗及训练中,然而其供氧时间短,仅有30分钟左右,在实际战场急救中存在一定制约。所以研发一款对伤员进行有效的颈部固定保障其呼吸道通畅,并能持续制氧供氧的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出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包括中空颈托,所述中空颈托外侧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中空颈托外侧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顶端表面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固定块处于第二槽体两侧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一端贯穿第二槽体内侧处于卡槽内侧。
优选的,所述中空颈托一侧设置有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所述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连接有氧气导管,所述氧气导管外侧设置有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外侧固定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一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氧气导管贯穿滑槽内侧。
优选的,所述中空颈托外侧设置有储气袋,所述储气袋一端连接于氧气导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槽体的数量共开设有八个,所述卡块的数量共设置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卡块的截面为“T”字型,所述卡块与中空颈托为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氧气导管与滑槽为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夹与滑套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块与卡槽为卡合连接,所述固定块与第一槽体为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计了固定块与卡块,可以将中空颈托套在伤者颈部固定,可以根据伤者体型选择固定块进行固定。
(2)伤者在使用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时,由于氧气导管过长会拉扯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造成脱落,使用固定夹夹在伤者衣服肩部,防止氧气导管拉动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679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升纤网强度的无纺布铺网机
- 下一篇:一种排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