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磁流变隔减震装置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73345.2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49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郭迎庆;谢文翰;周敏;张捷;徐赵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F16F9/5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田凌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变 减震 装置 控制系统 | ||
1.一种磁流变隔减震装置控制系统,用于将磁流变隔减震装置加设于被控系统中,对被控系统实现实时动态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电源组、控制核心模块、压流变换控制电路、传感检测装置;其中,开关电源组分别对接控制核心模块的取电端、压流变换控制电路的取电端、传感检测装置的取电端进行供电;
传感检测装置的检测端对接被控系统,用于检测获得被控系统的位移信号与加速度信号;传感检测装置的输出端对接控制核心模块的输入端,用于将所获被控系统的位移信号与加速度信号转发至控制核心模块,控制核心模块用于针对位移信号与加速度信号,应用模糊控制算法获得电压控制信号;控制核心模块的输出端对接压流变换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用于将控制核心模块输出的电压控制信号输入压流变换控制电路,压流变换控制电路用于将电压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流控制信号;压流变换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对接磁流变隔减震装置的控制输入端,用于将压流变换控制电路输出的电流控制信号输入磁流变隔减震装置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磁流变隔减震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流变换控制电路包括压流转换电路(A5),压流转换电路(A5)包括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1的漏极接开关电源组的电源电压VCCW,场效应管Q1的门极作为压流变换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场效应管Q1的源极作为压流变换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磁流变隔减震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流变换控制电路还包括光耦隔离电路(A1),光耦隔离电路(A1)包括电阻器R10、光电耦合器U1、电位器R1,其中,电阻器R10的其中一端作为压流变换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阻器R10的另一端对接光电耦合器U1的1管脚端,光电耦合器U1的2管脚端接地,光电耦合器U1的4管脚端连接开关电源组的电源电压VEE,光电耦合器U1的3管脚端连接电位器R1电阻体的其中一端,电位器R1电阻体的另一端接地,电位器R1动触点端连接压流转换电路(A5)中场效应管Q1的门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磁流变隔减震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流变换控制电路还包括低通滤波电路(A2),低通滤波电路(A2)包括电阻器R2、电阻器R3、电容器C1、电容器C2,其中,光耦隔离电路(A1)中电位器R1动触点端连接电阻器R2的其中一端,电阻器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器R3其中一端、电容器C1其中一端相连接,电容器C1的另一端与电容器C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并接地,电阻器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器C2另一端、压流转换电路(A5)中场效应管Q1的门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磁流变隔减震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流变换控制电路还包括同向放大电路(A3),同向放大电路(A3)包括运算放大器U3A、电阻器R4、电阻器R11,其中,光耦隔离电路(A1)中电阻器R3的另一端对接运算放大器U3A的同相输入端,运算放大器U3A的输出端分别与电阻器R4其中一端、压流转换电路(A5)中场效应管Q1的门极相连接,电阻器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器R11其中一端、运算放大器U3A反相输入端相连接,电阻器R11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3A的供电正极端一端接开关电源组的电源电压VCCW,运算放大器U3A的供电负极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磁流变隔减震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流变换控制电路还包括电压跟随器电路(A4),电压跟随器电路(A4)包括电阻器R6、运算放大器U3B、电阻器R5,其中,同向放大电路(A3)中运算放大器U3A的输出端对接电阻器R6的其中一端,电阻器R6的另一端对接运算放大器U3B的同相输入端,运算放大器U3B的输出端分别与电阻器R5其中一端、压流转换电路(A5)中场效应管Q1的门极相连接,电阻器R5的另一端对接运算放大器U3B的反相输入端,运算放大器U3B的供电正极端一端接开关电源组的电源电压VCCW,运算放大器U3B的供电负极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7334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分离式双绞线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便携式建筑结构健康监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