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短接簧片及使用该短接簧片的模块化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85663.0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30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谢亚洲;崔艳磊;李向辉;李路路;胡国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8 | 分类号: | H01R13/648;H01R13/40;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露娟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簧片 使用 模块化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短接簧片及使用该短接簧片的模块化连接器,短接簧片上设有至少两个套设孔,套设孔供短接簧片套设在模块化连接器的接触件外部,套设孔的孔壁上设有向套设孔内部延伸的至少两个内收弹爪,各内收弹爪配合用于夹紧接触件并与接触件电接触,以通过短接簧片实现多个接触件之间的短接共地。有益效果:采用短接簧片操作方便,摒弃了焊接方式,一套一夹即可实现短接共地,可操作性比较好。同时,不存在由焊接方式所导致的焊点脱落或对导线造成损坏的风险,可靠性比较高。另外,短接簧片套在接触件外部,多个内收弹爪配合夹紧接触件,可以对接触件的位置进行矫正,避免其偏摆,保证接触件的对插功能不受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短接簧片及使用该短接簧片的模块化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模块化连接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和安装在壳体1内的多个接触件2,多个接触件2短接共地的方式是:将接触件2的尾端采用短接线3连接,使不同的接触件2之间实现短接共地。
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模块化连接器如图2所示,同样包括壳体1和安装在壳体1内的多个接触件2,多个接触件2短接共地的方式是:在接触件2上连接有导线4,短接线3连接多个导线4,使不同接触件2之间实现短接共地。
以上两种模块化连接器的多个接触件采用短接线直接短接共地,或者是先在接触件上连接导线,然后采用短接线连接导线间接实现短接共地,这两种形式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操作空间小,非常不易操作,费工费时,操作性差。并且,短接线与接触件之间或者短接线与导线之间均采用焊接方式进行固定,存在焊点脱落或对导线造成损坏的风险,易造成性能不良,可靠性低。同时,较难满足任意两个及以上接触件短接共地的需求,通用性低。此外,采用短接线与接触件进行短接时,易存在因短接线过短而使接触件尾端相向靠拢,如图3所示,接触件2的理论轴线为B,但是由于短接线3的作用,接触件2发生偏摆,其实际轴线变为A,这种变形是不可恢复的,影响连接器的正常对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接簧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接触件之间在实现短接共地时操作性差、焊接可靠性低、对插功能受影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接触件之间在实现短接共地时操作性差、焊接可靠性低、对插功能受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短接簧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短接簧片,短接簧片上设有至少两个套设孔,套设孔供短接簧片套设在模块化连接器的接触件外部,套设孔的孔壁上设有向套设孔内部延伸的至少两个内收弹爪,各内收弹爪配合用于夹紧接触件并与接触件电接触,以通过短接簧片实现多个接触件之间的短接共地。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短接簧片上设置的套设孔可以使短接簧片套设在接触件外部,并且套设孔的孔壁上设有向套设孔内部延伸的至少两个内收弹爪,这样各内收弹爪配合就可以夹紧接触件并与接触件电接触,从而通过短接簧片实现多个接触件之间的短接共地。
采用短接簧片操作方便,摒弃了焊接方式,一套一夹即可实现短接共地,安装方便,可操作性比较好。同时,不存在由焊接方式所导致的焊点脱落或对导线造成损坏的风险,可靠性比较高。另外,短接簧片套在接触件外部,多个内收弹爪配合夹紧接触件,可以对接触件的位置进行矫正,避免其偏摆,从而保证接触件的对插功能不受影响。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安装短接簧片,短接簧片上设有用于与模块化连接器的壳体定位配合的定位结构。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定位结构的加工,定位结构为用于与模块化连接器的壳体上的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定位孔位于至少两个套设孔之间。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通用性,使需要短接共地的接触件之间实现短接共地,而不需要的则不会参与其中,因此需要将不参与短接共地的套设孔内的内收弹爪折断,内收弹爪根部的宽度和厚度满足其能够在机械外力作用下从短接簧片上折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856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发动机实验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电脑USB接口防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