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加软式内镜头端弯曲角度的附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87135.9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613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钱欧;潘玉凤;庄则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庄则豪 |
主分类号: | A61B1/005 | 分类号: | A61B1/00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黄诗锦;蔡学俊 |
地址: | 350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加 软式 镜头 弯曲 角度 附加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加软式内镜头端弯曲角度的附加装置,包括分别为独立组件的固定环、活动环以及牵引线,所述固定环用于固定套设在软式内镜的弯曲部末端外侧;所述活动环用于固定套设在软式内镜的头端外侧;所述牵引线的一端与活动环相连接,牵引线的另一端从固定环的内侧穿过,用于延伸至体外并进行牵拉活动环。使用时,当内镜插入体内后,拉动牵引线位于体外的一端,使得活动环以固定环为支点向固定环所在镜身的方向靠近,进而活动环带动软式内镜的头端进行弯曲,增加软式内镜头端弯曲角度,从而消除倒镜下内镜诊疗操作盲区,保证复杂内镜治疗的顺利进行,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加软式内镜头端弯曲角度的附加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软式内镜弯曲部的弯曲角度不足成为限制内镜倒镜诊疗操作的重要因素。现有内镜的头端最大弯曲角度一般为210°,长期使用后调节钢丝松弛,常仅能达到180°左右,弯曲后前端呈“n”形,如图1所示。尽管此情况下仍可完成一般内镜检查,但在内镜下治疗时,倒镜后经内镜工作钳道送入的治疗器械无法到达部分特定位置,带来操作盲区,影响内镜诊疗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在贲门黏膜下剥离及胃底静脉曲张注射等治疗中,要求内镜头端弯曲程度在300°以上,使环绕的内镜头端可触及后部镜身,弯曲后前端呈反“P”形。频繁拉紧松弛的调节钢丝可部分改善此问题,但需反复将软式内镜送修,有昂贵的维修成本,且送修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所述问题亟须解决,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加软式内镜头端弯曲角度的附加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合理,而且操作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加软式内镜头端弯曲角度的附加装置,包括固定环、活动环以及牵引线,所述固定环用于固定套设在软式内镜的弯曲部末端外侧;所述活动环用于固定套设在软式内镜的头端外侧;所述牵引线的一端与活动环相连接,牵引线的另一端从固定环的内侧穿过,用于延伸至体外并进行牵拉活动环。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线单股从活动环的内侧穿过,牵引线的两端并拢形成双股线并从固定环的内侧穿过。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环的内侧壁设有沿轴线贯穿的并以利于单股牵引线穿过的绕线槽;所述固定环的内侧壁设有沿轴线贯穿的并以利于双股牵引线穿过的布线槽。
进一步的,所述绕线槽和布线槽位于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环和固定环均为圆环状。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环和固定环均为医用聚乙烯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线为医用级丝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在体外拉动牵引线,以固定环为支点,使得活动环带动软式内镜的头端进行弯曲,增加软式内镜头端弯曲角度,从而消除倒镜下内镜诊疗操作盲区,保证复杂内镜治疗的顺利进行,装置成本低廉,同时安装和使用无需特殊培训,极易上手,可大大减少内镜头端弯曲角度不足的返修,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软式内镜的头端弯曲180°时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构造示意图;
图4是活动环和固定环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5是活动环和固定环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庄则豪,未经庄则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871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温超高压一次再热生物质炉排锅炉
- 下一篇:一种监控设备用调节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