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近红外成分识别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93292.0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05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英;刘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9 | 分类号: | 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六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2 | 代理人: | 孟丽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区科技南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成分 识别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近红外光谱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近红外成分识别仪,包括:壳体和光路结构,所述光路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光路结构包括光源、光电采集器、混光板以及第一红外窗片,所述光源、所述光电采集器以及所述混光板均收容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红外窗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光源和所述光电采集器均设于所述混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窗片设于所述混光板的另一侧,采用一体化设计提供光源和光电采集器安装结构,简化光路结构设计,缩减体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光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近红外成分识别仪。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物体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对物体的化学主成份以及物理形态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近红外成分识别仪可通过光源朝待测物发射光束,并通过光谱采集器采集待测物反射的近红外光谱信号,利用不同的待测物成分对近红外光谱的不同吸收特性,快速地进行物质成分的在线无损检测,在仪器、设备行业应用广泛。目前的近红外成分识别产品往往采用独立的光源和光电采集器分开安装设计,光路设计结构复杂,体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近红外成分识别仪,能够实现体积紧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近红外成分识别仪,包括:
壳体;
光路结构,所述光路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光路结构包括光源、光电采集器、混光板以及第一红外窗片,所述光源、所述光电采集器以及所述混光板均收容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红外窗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光源和所述光电采集器均设于所述混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窗片设于所述混光板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光路结构还包括第二红外窗片,所述第二红外窗片设于所述光电采集器与所述混光板之间,所述第二红外窗片设于所述混光板与所述光电采集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光路结构还包括第一反光杯,所述第一反光杯设于所述光源与所述混光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光路结构还包括第二反光杯,所述第二反光杯设于所述混光板与所述第一红外窗片之间。
可选地,所述光路结构还包括第三反光杯,所述第三反光杯设于所述光电采集器与所述混光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光源和所述光电采集器安装于同一平面,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一红外窗片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光源和所述光电采集器安装于不同平面,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一红外窗片之间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混光板的端面覆盖所述光电采集器,且所述光源发射的光束透过所述第一红外窗片投射至被测对象,经所述被测对象反射后再透过所述混光板被所述光电采集器采集。
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安装槽、出射槽以及红外槽,所述安装槽设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安装槽、所述出射槽以及所述红外槽依次连通;
所述光源与所述光电采集器均设于所述安装槽背离所述出射槽的一端,所述混光板设于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出射槽的一端,所述第一红外窗片安装于所述红外槽。
可选地,所述近红外成分识别仪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光源与所述光电采集器分别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932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