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颈内静脉导管固定帖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26920.0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17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宋暖;梁春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老年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A61F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李晓红 |
地址: | 10009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脉 导管 固定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内静脉导管固定帖,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帖本体;所述固定帖本体包括胶面以及分布于所述胶面的背面的固定面;在所述固定面上下间隔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帖本体通过胶面能够充分粘贴在患者耳后皮肤上,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上下两处固定导管,进而保证静脉导管的牢靠固定,相较于常见的胶条或发带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帖操作简单、舒适且固定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管固定帖,特别涉及一种颈内静脉导管固定帖,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颈内静脉置管是目前最常用的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目前颈内静脉导管常见的固定方式包括胶条固定、发带缠绕式固定等。采用胶条固定时,首先需将患者的耳后以及脖子处的皮肤擦干净,待干,否则粘贴不牢固,其次,要结合导管实际外露长度、方向以及耳后皮肤的情况,选择胶条的具体粘贴位置,且需要多个胶条才能将导管固定牢靠,操作复杂且费时;再者,当患者活动头、颈部时,胶条容易脱落,固定效果差。使用发带缠绕式固定导管时,在患者活动中容易造成导管牵拉,且影响患者美观,长期佩戴发带,也会引起患者不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舒适、操作简单且固定效果好的颈内静脉导管固定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颈内静脉导管固定帖,包括固定帖本体;所述固定帖本体包括胶面以及分布于所述胶面的背面的固定面;在所述固定面上下间隔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优选地,在固定帖本体的上部开设有间隔平行的两第一缝隙,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两端分别穿过两第一缝隙,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中部位于所述固定帖本体的胶面侧,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两端位于所述固定帖本体的固定面侧;在所述固定帖本体的下部开设有间隔平行的两第二缝隙,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两端分别穿过两第二缝隙,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部位于所述固定帖本体的胶面侧,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两端位于所述固定帖本体的固定面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均沿所述固定帖本体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两第一缝隙和两第二缝隙均相对于所述固定帖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
优选地,在靠近所述固定帖本体的下缘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三缝隙。
优选地,在所述固定帖本体上可拆卸地连接一无菌套,所述无菌套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闭。
优选地,所述固定帖本体呈带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采用条状结构,所述固定帖本体、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采用软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缝隙与固定帖本体的上缘之间的距离为1cm,所述第二缝隙与第一缝隙之间的距离为1.5cm。
优选地,所述固定帖本体采用胶条,长度为4cm,宽度为3cm;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采用固定带。
优选地,所述无菌套的长度为10cm,直径为4cm。
优选地,在所述固定帖本体的胶面上覆盖有保护层。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帖本体包括胶面和固定面,在固定面上下间隔设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胶面能够充分粘贴在患者耳后皮肤上,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上下两处固定导管,进而保证静脉导管的牢靠固定,相较于常见的胶条或发带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帖操作简单、舒适且固定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然而应当理解,附图的提供仅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它们不应该理解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老年医院,未经北京老年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269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安全调节发电窗
- 下一篇:过程控制仪器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