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32390.0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73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武俊;毛宽红;秦湜;林世豪;张波;陈唐中;王安;孟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侯文龙;朱婷婷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周转 基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其包括:支撑器,支撑器包括支撑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可调支撑器;支撑体为长条状结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设置至少一个安装孔,第一侧板固定在支撑体的第一端部,第二侧板固定在支撑体的第二端部;可调支撑器包括支撑螺杆、端板、第一锁紧螺母、第二锁紧螺母和垫片,端板固定在支撑螺杆的一端,支撑螺杆插入侧板的安装孔,第一锁紧螺母和第二锁紧螺母安装在支撑螺杆上,分别位于侧板的两侧;垫片安装在锁紧螺母与侧板之间。可周转、可伸缩的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用于换撑施工,安装简单、可循环使用,不仅解决了混凝土换撑梁结构支模困难、资源浪费的问题,还减少了资源的投入、节约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楼和企业楼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城市的建设面积越来越小,为了满足需求,开发商将建筑设计的越来越高,基坑越来越深。高层建筑最重要的是基坑支护,锚杆或锚索常作为一种经济的基坑支护形式,但当基坑周边有建筑物地下室、地铁等构筑物,基坑较深且安全等级较高时,不宜采用锚杆或锚索的支护方式,因而内支撑结构(支撑式结构)常被用于城市基坑支护设计中。
建筑物在内支撑结构存在的工况下完成该阶段结构施工后,先期的内支撑结构将影响后续结构施工,故需对先期的内支撑做换撑处理,便于后期结构施工。目前,内支撑换撑施工一般采用混凝土换撑板、混凝土换撑梁等做法,常规换撑施工做法的缺点:a)属于一次性结构,材料损耗极大,不利于节材。b)当支护桩和地下室外墙距离过小时,模板支设难度大。c)换撑梁与内支撑梁之间高度较小时,混凝土振捣困难,影响混凝土成形质量。d)混凝土浇筑后达到设计强度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利于节约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以解决混凝土换撑板、混凝土换撑梁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其包括:支撑器,所述支撑器包括支撑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可调支撑器;所述支撑体为长条状结构,支撑体的长度小于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间隔距离;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设置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第一侧板固定在所述支撑体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侧板固定在支撑体的第二端部;所述可调支撑器包括支撑螺杆、端板、第一锁紧螺母、第二锁紧螺母和垫片,所述端板固定在支撑螺杆的一端,所述支撑螺杆插入侧板的安装孔,第一锁紧螺母和第二锁紧螺母安装在支撑螺杆上,分别位于侧板的两侧;所述垫片安装在锁紧螺母与侧板之间;安装在第一侧板的可调支撑器与支护桩顶紧,安装在第二侧板的可调支撑器与地下室外墙顶紧。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进一步,所述支撑体为工字钢,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固定在工字钢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所设置的安装孔数量为四个,安装孔均匀布置在工字钢腹板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进一步,还包括同步调节器,所述同步调节器包括第一调节器本体、第二调节器本体、第三调节器本体、第四调节器本体、安装板、摇杆和同步驱动齿轮,第一调节器本体、第二调节器本体、第三调节器本体和第四调节器本体可旋转的连接在安装板上,调节器本体布置位置与侧板上安装的可调支撑器相对应;同步驱动齿轮驱动第一调节器本体、第二调节器本体、第三调节器本体、第四调节器本体同步转动,摇杆连接所述同步驱动齿轮。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进一步,所述第一调节器本体、第二调节器本体、第三调节器本体和第四调节器本体均包括被动齿轮、连接轴和设置端板插槽的调节头,连接轴连接在被动齿轮和调节头之间,且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同步驱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可调支撑器的端板可插入调节头的端板插槽。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可周转式基坑换撑装置,进一步,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安装在摇杆的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323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外脚手架室内支撑连接构件
- 下一篇:一种建筑模板用可周转压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