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47981.5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76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吴灿;张晶波;刘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传输线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C5/00 | 分类号: | B21C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嘉华律师事务所 31285 | 代理人: | 黄琮;夏烨 |
地址: | 2004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小型 电缆 缩头 工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包括冲压工作模块及冲压驱动部件、固定架、滑动架、滑动驱动部件,所述冲压工作模块包括上模与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为下表面设置有V形凸起且设置有定位孔的长方体,所述下模包括固定模、滑动模,所述下模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上模V形凸起配合的V形槽,所述V形槽由所述固定模、滑动模拼合形成,所述固定模与滑动模拼合面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槽及定位凸起,所述V形槽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槽面为垂直;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应用中通过采用冲压缩头的方式,满足了超小型半硬电缆外导体缩头的工艺要求,解决了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不能适应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的技术难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将微细铜管压制成外接圆半径更小的实心体的冷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超小型半硬同轴电缆是指电缆总外径小于1mm的电缆,其外导体采用的铜管外径小于1.4mm、壁厚小于0.13mm的电缆,是电子装备小型化、集成化到微系统化的发展对同轴电缆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和发展趋势。半硬同轴电缆采用理想的同轴电缆结构形式,使电缆具有衰减低、驻波小、屏蔽性能好等突出的电气性能,是被广泛使用的同轴电缆结构形式。
在电缆未缩头前,使用的电缆外导体使用的铜管外径尺寸大于电缆成形模具的内径尺寸。电缆外导体成型是将内部带有绝缘芯线的铜管通过电缆成形模具,经过冷拉拔后形成半硬电缆成品。因此,电缆缩头的主要要求就是将电缆外导体缩小到外形外接圆尺寸小于电缆成形模具的内径尺寸,使缩头部位能够方便的穿过外导体成型模具。它是半硬同轴射频电缆外导体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超小型半硬同轴电缆在制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对于尺寸较大的半硬同轴电缆,由于其采用原材料铜管的尺寸和壁厚较大,使空铜管具有一定的刚度,因而通常采用的缩头设备如图1所示。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主要的机械工作部分由机座、滑块、压板、套筒、衬套、中心转子和模具组成。由电机驱动中心转子进行工作,然后中心转子带动滑块、压板和模具一起转动。由10个套筒和衬套组成的一个圆形的凸轮结构,在套筒位置形成一定的凸起,在两个套筒之间形成一个凹坑。当中心转子带动模具运动到套筒位置时,模具、滑块与套筒在同一直线上,两端的套筒会挤压滑块进而挤压模具,从而形成对电缆外导体的压缩。当中心转子带动模具运动到套筒中间位置时,滑块与套筒脱开,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带动模具向两侧移动,从而减少对电缆外导体的压力甚至是不接触的状态。在电缆外导体受到压力较小时,可以通过延电缆轴线方向上的外力使电缆向缩头设备内进给,直到获取满意的缩头长度。在工作过程中,中心转子每转动36°完成一次压缩,其压缩状态与放松状态如图2所示。经过多次压缩,电缆外导体在被压制成模具限定大小的圆,从而达到缩头的目的。
虽然该设备具有机器能够连续工作,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但是,在生产超小型尺寸电缆时,该设备的缺点也十分的突出。当电缆尺寸非常小时,利用铜管自身刚度推动进给的方式变得难以执行。原因在于:1)铜管在进给过程中需要铜管承受一定的轴向上的进给力,而微小型同轴电缆小型化产品使用的铜管外径小、壁厚小,使得其刚度低,容易在进给过程中因为受力而发生弯曲导致铜管被压碎。2)模具在放松状态下时,如果两块模具之间的间隙较大,超小型尺寸的铜管容易从两模具间滑出,导致铜管直接压碎。因此,采用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的工作原理的缩头设备陷入两难的处境。
如果要避免铜管在压缩过程中滑出模具的情况,则要求减小进给时模具间的间隙且间隙越小越好;如果要求降低进给时给铜管施加的力,则要求增加进给状态时模具间的间隙降低模具对铜管进给的阻力。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需要设计新的缩头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超小型半硬电缆的缩头工具,以解决当电缆尺寸非常小时,利用铜管自身刚度推动进给的方式难以执行,很难避免铜管在压缩过程中出现滑出模具情况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传输线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未经上海传输线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479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眼科护理的药物滴液瓶
- 下一篇:一种创新创业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