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选择性排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57401.0 | 申请日: | 202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8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芦朝晖;张素花;刘纪兰;姜帆;梁晨;林茂;张欣;杨成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24 | 分类号: | F23C10/24;F23C10/28 |
代理公司: | 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 14106 | 代理人: | 陈奇 |
地址: | 030008 山西省太原市***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选择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选择性排渣装置,解决了锅炉低负荷下安全排除细灰的问题。在燃烧室(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粗渣排渣管(3)、细渣排渣管(12)和第二粗渣排渣管(10),第一粗渣排渣管(3)向下穿过水冷室(2)后与第一粗渣排渣冷渣器(4)连接在一起,细渣排渣管(12)向下穿过水冷室(2)后与细渣排渣冷渣器(13)连接在一起,第二粗渣排渣管(10)向下穿过水冷室(2)后与第二粗渣排渣冷渣器(11)连接在一起,第一粗渣排渣冷渣器(4)、细渣排渣冷渣器(13)和第二粗渣排渣冷渣器(11)分别与冷渣器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炉温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排渣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选择性排渣装置。
背景技术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底部设置有排渣装置,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过程中,排渣装置中的冷渣器会启动,将炉底炉渣排出;
近年来,为了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更低的氮氧化物的原始排放能力,以及进一步提高了锅炉的分离效率,加大了炉内的循环灰量,当锅炉在低负荷下运行时,过多的炉内灰分会造成炉膛温度过低,有时甚至低于700℃,为了保持炉膛内温度,现场一般是采用在返料器处连续排放返料灰方式,来缓解低负荷下炉膛温度过低的现象,但高温循环灰的流动性很强,且温度高于900℃,返料器又处于高位,这种排灰方式存在容易烫伤人员及毁坏设备的安全隐患;现场急需开发一种在锅炉低负荷下安全排除细灰,而在高负荷下顺畅排出粗灰的安全稳定的排渣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选择性排渣装置,解决了锅炉低负荷下安全排除细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选择性排渣装置,包括冷渣器控制器、炉膛、燃烧室、水冷室、返料器、返料管、炉前左给煤管和炉前右给煤管,在燃烧室的炉壁上设置有与返料器连通的返料口,在燃烧室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粗渣排渣管、细渣排渣管和第二粗渣排渣管,第一粗渣排渣管向下穿过水冷室后与第一粗渣排渣冷渣器连接在一起,细渣排渣管向下穿过水冷室后与细渣排渣冷渣器连接在一起,第二粗渣排渣管向下穿过水冷室后与第二粗渣排渣冷渣器连接在一起,第一粗渣排渣冷渣器、细渣排渣冷渣器和第二粗渣排渣冷渣器分别与冷渣器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
返料管的中心轴线与细渣排渣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400毫米,炉前左给煤管的中心轴线与第一粗渣排渣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600毫米,第二粗渣排渣管的中心轴线与炉前右给煤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600毫米。
本实用新型明显提高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炉温的稳定性,消除了现有排灰方式存在的容易烫伤人员及毁坏设备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主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左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选择性排渣装置,包括冷渣器控制器、炉膛8、燃烧室1、水冷室2、返料器6、返料管5、炉前左给煤管7和炉前右给煤管14,在燃烧室1的炉壁上设置有与返料器6连通的返料口9,在燃烧室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粗渣排渣管3、细渣排渣管12和第二粗渣排渣管10,第一粗渣排渣管3向下穿过水冷室2后与第一粗渣排渣冷渣器4连接在一起,细渣排渣管12向下穿过水冷室2后与细渣排渣冷渣器13连接在一起,第二粗渣排渣管10向下穿过水冷室2后与第二粗渣排渣冷渣器11连接在一起,第一粗渣排渣冷渣器4、细渣排渣冷渣器13和第二粗渣排渣冷渣器11分别与冷渣器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574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