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压内衬隔热油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60567.8 | 申请日: | 202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516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仁;刘悦;崔俊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兴仁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17/043;B32B1/08;B32B15/18;B32B15/14;B32B15/04;B32B17/02;B32B9/00;B32B9/04;B32B17/06;B32B3/06;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德才 |
地址: | 10008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压 内衬 隔热 油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压内衬隔热油管,包括油管本体、油管接箍、承压内管和隔热保温层,承压内管外侧嵌装隔热保温层后穿入油管中,通过在油管及承压内管的两端分别采用焊接密封及螺母压环拧紧密封装置的固定方式,将承压内管及隔热保温层进行固定并完成两端端部的密封,最后通过油管接箍将若干根油管联结在一起下井使用。使用该种耐压内衬隔热油管后能有效地降低原油从井底举升到井口过程中原油自身温度的损失并改善原油在井筒中的粘度、结蜡、流态,提高井筒及井口原油温度15~25℃,降低抽油机载荷,从而解决油井热洗、加各种化防药剂、电加热降粘、大大简化地面集输工艺流程等问题,最终达到节能减排、创收增效、降低石油开采成本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压内衬隔热油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田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采用纯光管管柱采油的传流方式,纯光管管柱采油方式存在原油从深层位自然温度高的油藏中流出,经机械举升沿管柱自下而上流动到井口的过程中,将部分自身温度(热量)通过油管柱、油套环空散失到浅层的地层中,从而造成上部管柱中原油结蜡严重、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差,给正常生产带来诸多技术问题。
近几年来人们在研究并逐渐使用隔热油管管柱来解决使用纯光管管柱存在的温度损失问题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所使用的隔热油管还存在油管耐压及油管密封不能满足管柱在复杂井筒条件下正常使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压内衬隔热油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降低原油从井底举升到井口过程中原油自身温度的损失并改善原油在井筒中的粘度、结蜡、流态,提高井筒及井口原油温度15~25℃,降低抽油机载荷,从而解决油井热洗、加各种化防药剂、电加热降粘、大大简化地面集输工艺流程等问题的同时,还能保证隔热油管管柱在复杂井筒条件下正常长期使用,最终达到节能减排、创收增效、大大降低石油开采成本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压内衬隔热油管,包括油管本体、油管接箍、承压内管和隔热保温层,所述油管本体两端均加工有公螺纹,所述油管接箍两端加工有母螺纹,所述油管本体一端连接所述油管接箍为接箍端,所述油管本体另一端为公扣端;所述承压内管嵌装于所述油管本体内侧,所述隔热保温层嵌装于所述油管本体与所述承压内管之间;所述接箍端的所述承压内管伸出于所述油管本体,所述接箍端的所述承压内管与所述油管本体之间构成环形间隙,此间隙中套嵌有固定钢圈一;所述公扣端的所述承压内管与所述油管本体之间的环形间隙中嵌装有密封装置,所述公扣端的所述承压内管上设置有外螺纹,并螺纹连接有螺母压环,所述螺母压环压紧所述密封装置实现所述承压内管与所述油管本体的密封;
两个所述油管本体连接时,一个油管本体的公扣端旋入另一个油管本体的接箍端,与油管接箍螺纹连接,两个所述油管本体连接后的间隙中安装有密封胶圈一。
优选地,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垫环、密封胶圈二、固定钢圈二和锁紧钢环,所述固定钢圈二焊接于所述承压内管上,所述固定钢圈二的内端面与所述隔热保温层的端面相抵,所述锁紧钢环、所述密封胶圈二和所述垫环由内到外依次排列,且所述锁紧钢环和所述密封胶圈二套设于所述固定钢圈二的外部,所述垫环设置于所述密封胶圈二的外端面上;所述固定钢圈二为锥形环,所述密封胶圈二为锥形胶圈,所述密封胶圈二的锥形面与所述固定钢圈二的锥形面配合设置;或,所述固定钢圈二为圆柱形环,所述密封胶圈二为圆柱形胶圈;所述螺母压环压紧在所述垫环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固定钢圈一与所述油管本体、所述承压内管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隔热保温层由将气凝胶隔热保温毡或隔热保温涂料或玻璃纤维或硅酸类隔热保温材料固定嵌装在所述承压内管的外侧而成。
优选地,所述承压内管为由高强度耐磨合金钢材料制作的无缝钢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兴仁,未经刘兴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605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品包装机生产零部件用打磨设备
- 下一篇:一种植物提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