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用载冷剂蓄冷的超低温水汽捕集泵管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03488.0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05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仇礼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协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7/00 | 分类号: | F25B7/00;F25B39/00;F25B40/06;F25B41/04;F25B41/06;F25B43/02;F25B49/02;B01D8/00;C23C14/5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陈婉滢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载冷剂蓄冷 超低温 水汽 泵管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应用载冷剂蓄冷的超低温水汽捕集泵管路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出料端连接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通过一第三三通电磁阀分别连接冷凝管路和热罐管路,所述冷凝管路自由端连接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连接有与所述压缩机回料端连接的主回管。通过将过余的冷量储存在载冷剂中,避免系统因为过冷而出现压缩机吸气口温度和压力低而引起压缩机停机,从而使得系统进一步稳定运行,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达到相同制冷温度的加热温度的情况下,减少了压缩机的工作负荷,节省了能量的使用。同时,通过高比热容的液态载冷剂来冷却负载冷阱,从而提高冷阱的降温速度,进而更快捕集水蒸气而提高真空镀膜行业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应用载冷剂蓄冷的超低温水汽捕集泵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使用的超低温水汽捕集泵是采用自复叠制冷循环将冷媒降低到超低的温度,再将低温冷媒通入到负载冷阱中,当负载冷阱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可以将负载冷阱外部的腔体空间的水蒸气吸附到负载冷阱的外表面上,从而使腔体内部在真空泵的作用下获取较高的真空度。捕集泵设备在长时间待机运行的过程中,末端处的温度可达到-150℃甚至更低,而过低的深冷温度反应了设备系统处于高度过冷状态,这样会引起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处的冷媒温度和压力过低。在设备处于制冷状态时,低温状态的冷媒直接与负载冷阱接触换热,由于负载冷阱的尺寸与形式的变化,使得进入负载冷阱的液态冷媒流量不足以快速降低负载冷阱的温度,造成真空镀膜行业因真空腔体内部未能快速达到较高的真空度而影响工作效率。
这样的设备有以下缺点:
1.压缩机吸气口温度过低,增大了压缩机的液击的概率,不利于压缩机的正常可靠运行且容易在压缩机吸气口外部大量结霜。
2.设备系统长时间处于高度过冷状态,会使得压缩机吸气口处压力偏低而产生低压报警,导致压缩机停机,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3.当负载冷阱与设备的连接部件所受的压力达到3Mpa,且连接部件温度在-150℃到+50℃之间变动时发生热胀冷缩,这些容易造成冷媒在该处泄露。设备使用的混合冷媒,一旦出现泄露就会破坏系统内部的平衡,此时就需要更换成套的成本较高的混合冷媒来稳定系统。
4.设备在加热除霜的过程中,压缩机所使用的润滑油以气态形式随着冷媒直接进入到负载冷阱时,部分油蒸汽在制冷电磁阀附近处被冷却而造成制冷电磁阀失效。
5.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负载冷阱进行阶段性的制冷和加热,加热除霜时冷媒将热量带回到设备系统中,增加了压缩机的工作负荷。进入负载冷阱的冷媒主要是以气液两相状态存在,使得负载冷阱的降温速度还不足以提高真空镀膜行业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现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且高速有效的超低温水汽捕集泵,一种应用载冷剂蓄冷的超低温水汽捕集泵,包括负载冷阱制冷管道、回流管道、负载冷阱除霜管道和设在外部真空设备中的负载冷阱,所述负载冷阱制冷管道中的冷媒从五级换热器经过毛细管、制冷手动隔离阀、制冷电磁阀后,从盛有高比热容的低温载冷剂的冷罐中经过且与冷罐中的载冷剂换热之后,再经过总回流阀流入回流管道,所述的低温载冷剂从冷罐中出来后经过三通电磁阀、循环泵和输出电磁阀进入负载冷阱中,再流回冷罐中,所述除霜管道中的冷媒进入盛有高比热容的载冷剂的热罐中与载冷剂换热之后再流入水冷冷凝器,所述热罐中的载冷剂从热罐出来后经过三通电磁阀、循环泵和输出电磁阀进入负载冷阱中,再流回热罐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应用载冷剂蓄冷的超低温水汽捕集泵管路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出料端连接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通过一第三三通电磁阀分别连接冷凝管路和热罐管路,所述冷凝管路自由端连接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连接有与所述压缩机回料端连接的主回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协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协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034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