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浓缩减量的薄膜蒸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05400.9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98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彪;高强生;刘春红;叶青;冯向东;吴永法;徐浩然;黄斐鹏;张贺;徐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浙能绍兴滨海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8 | 分类号: | C02F1/08;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燃煤 电厂 脱硫 废水 浓缩 薄膜 蒸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浓缩减量的薄膜蒸发装置,包括原水泵、循环泵、冷凝水排放泵、增压风机、预热器、蒸发器和冷凝水箱;预热器进口处设有原水泵,预热器出口与蒸发器进口连接,蒸发器内上部设置喷淋盘,喷淋盘下方布置若干个薄膜物袋,喷淋盘上方布置蒸汽母管,每个薄膜物袋上部的管道与蒸汽母管连接,每个薄膜物袋下部的管道与冷凝水母管连接,冷凝水母管与冷凝水箱相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利用高分子薄膜作为热交换元件,发挥薄膜热交换性能好、导热系数高的特点,具有高于其他材质的热利用率;同时利用高分子薄膜蒸发系统蒸发浓缩,能最大限度的减小蒸发系统处理规模和结垢倾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电厂脱硫废水浓缩减量,属于电厂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分子薄膜蒸发工艺对电厂脱硫废水进行浓缩减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发电厂大规模实施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其中采用石灰石湿法进行烟气脱硫的过程中会产生脱硫废水。脱硫废水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大、危害大、难以处理,已成为燃煤电厂污染治理的重点。脱硫废水的水质特点主要有:PH值为4~6.5,呈酸性;悬浮物含量高,一般在10000~15000mg/L之间;含有微量的汞、铅、铬等重金属离子和砷、硒、氰化物等污染物;含有大量Ca2+、Mg2+阳离子和Cl-、HS03-、HC03-等阴离子,溶解性固体总量(TDS)—般在25000~60000mg/L之间,其中氯离子含量一般在5000~20000mg/L之间。由此可见,脱硫废水具有高含盐量、高硬度、高氯离子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结垢性。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对燃煤发电机组污染物排放限制日益严格和淡水资源的持续短缺,脱硫废水的零排放被提上日程。而要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则必须进行蒸发处理,主流的技术是通过旁路烟道蒸发或蒸发结晶装置使脱硫废水分离成水蒸气和固体废物。如果全部脱硫废水都进行蒸发,必然产生高昂的运行费用。因此,需要对脱硫废水进行减量化处理,从而降低后续蒸发固化的处理成本。
用于脱硫废水减量处理的主要工艺采用膜法和热法。膜法一般采用反渗透法,由于脱硫废水含盐量高且富含结垢性物质,采用反渗透进行浓缩减量,先必须采用双碱法进行软化,增加运行成本,且系统回收率一般在50%左右,运行压力高对膜寿命也是考验,从而增加维护成本。而热法采用蒸发工艺,一般分为单效蒸发、多效蒸发、机械蒸汽压缩蒸发系统等工艺,普遍存在易结垢、投资费用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浓缩减量的薄膜蒸发装置,将电厂预处理后的脱硫废水通过蒸发后减量,装置具有不易结垢、易清洗、热交换效率高等特点。
这种用于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浓缩减量的薄膜蒸发装置,包括原水泵、循环泵、冷凝水排放泵、增压风机、预热器、蒸发器和冷凝水箱;预热器进口处设有原水泵,预热器出口与蒸发器进口连接,蒸发器内上部设置喷淋盘,喷淋盘下方布置若干个薄膜物袋,喷淋盘上方布置蒸汽母管,每个薄膜物袋上部的管道与蒸汽母管连接,每个薄膜物袋下部的管道与冷凝水母管连接,冷凝水母管与冷凝水箱相通;蒸发器底部的排出口与循环泵进口连接,循环泵出口与蒸发器上部的喷淋盘连接;增压风机分别与蒸发器中部引出的管道和蒸发器内的蒸汽母管连接;冷凝水箱出口与冷凝水排放泵进口连接,冷凝水排放泵出口连接预热器。
作为优选:所述的喷淋盘上均匀分布有圆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薄膜物袋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袋状物,材质为PPS或PAR,薄膜物袋由两片高分子材料薄膜压制而成,其内部中空,其上下端各设有一根管道。
作为优选:所述的循环泵出口安装电导率仪。
作为优选:所述的蒸发器上部、中部和下部均布置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的蒸发器底部设置有水位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浙能绍兴滨海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浙能绍兴滨海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054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门窗的节能附框结构
- 下一篇:基于薄膜蒸发技术的脱硫废水浓缩减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