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加热汽车内饰件远红外加热炉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09968.8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02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红;秦秀连;翁剑;周明波;杨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利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1/18;F27D1/00;F27D9/00;F27D11/02;F27D21/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2 | 代理人: | 范圆圆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加热 汽车 内饰件 红外 加热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加热汽车内饰件远红外加热炉,包括机壳,机壳正面的一侧铰接有防护门,防护门的正面设置有耐热玻璃制成的观察窗,机壳背面的顶部铰接有密闭门,密闭门的内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机壳侧面的透气网,机壳的顶部设置有风机,风机的底部设置有嵌设于机壳内部的出风管,机壳的内部嵌设有S型排列的散热管,散热管的顶部与底部延伸出机壳并与外部连通,散热管的内侧设置有嵌设于机壳内部的保温层,机壳的内壁设置有反射层,机壳内部的底层固定安装有远红外加热管,本实用新型在降低整体的能量损失的同时还提供了对远红外加热炉快速降温的方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加热汽车内饰件远红外加热炉。
背景技术
远红外线又称为长波红外线,其波长范围从5.6微米至1000微米;远红外加热技术兴起于70年代初,其利用辐射传热,由电磁波传递能量,是一项重点推广的节能技术;远红外线波长和被加热物体的吸收波长一致时,被加热物体大量吸收远红外线,此时物体内部分子和原子发生“共振”并产生强烈的振动、旋转,使得物体温度升高,达到加热的目的;利用这项技术可提高加热效率,但要注意提高被加热物料对辐射线的吸收能力,使其分子振动波长与远红外光谱波长相匹配;远红外加热技术由于其显著的节能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油漆、塑料、食品、药品、木材、皮革、纺织品、茶叶、烟草等多种制品或物料的加热熔化、干燥及固化等工序,在目使用的汽车内饰件料胚加热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1、升温慢,因为电加热丝的效率较低,从室温加热到1000摄氏度大概需要半个小时;2、降温慢,因为传统电炉都采用了较厚的保温层且缺少直接的散热装置;3、体积大,因为保温层较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汽车内饰件远红外加热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加热装置存在升温慢、降温慢以及体积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加热汽车内饰件远红外加热炉,包括机壳、防护门、观察窗、反射层、远红外加热管、密闭门、透气网、风机、出风管、开关面板、单向阀、散热管、保温层和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正面的一侧铰接有防护门,所述防护门的正面设置有耐热玻璃制成的观察窗,所述机壳背面的顶部铰接有密闭门,所述密闭门的内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机壳侧面的透气网,所述机壳的顶部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底部设置有嵌设于机壳内部的出风管,所述机壳的内部嵌设有S型排列的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顶部与底部延伸出机壳并与外部连通,所述散热管的内侧设置有嵌设于机壳内部的保温层,所述机壳的内壁设置有反射层,机壳内部的底层固定安装有远红外加热管,所述机壳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开关面板。
优选的,所述观察窗的内侧设置有红外测温仪,所述观察窗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通过转接电路与红外测温仪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为无尘石棉布组成。
优选的,所述出风管的开口处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表面设置有反光涂料。
优选的,所述反射层为镜面金属箔纸,所述镜面金属箔纸为铝箔或者铜箔。
优选的,所述开关面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远红外加热管开关、风机开关、红外测温仪开关,所述远红外加热管通过远红外加热管开关、风机通过风机开关以及红外测温仪通过红外测温仪开关均与外置电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机壳的内壁设置有反射层,可以较好的将物体没有及时吸收的部分辐射能量进行反射处理,重新反馈给物体,降低了远红外加热管的能量损失,机壳的壳体内部设置有保温层,可以有效的降低热量流向机壳的外壁,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机壳壳体的内部还设置有散热管,可以在内部加热时及时的通过水冷降低保温层表面的温度,同时可以配合机壳顶部的风机在反应结束时,及时对内部进行降温处理,降低下一步操作的等待时间,风机的出风管出口处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的表面涂设有反光材料,可以降低出风管内部对热辐射的吸收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利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利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099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烧电池专用PI热固型胶带
- 下一篇:一种急诊科用注射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