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20267.4 | 申请日: | 202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75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惠;裴如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30 | 分类号: | F02M37/30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王金 |
地址: | 45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静态 加热 结合 燃油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包括水平截面呈弧形的中间立板,以中间立板朝向其圆心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另一侧表面为外表面;中间立板的内外表面分别贴合固定连接有内外散热板,中间立板的顶端连接有上支板,中间立板的下端连接有下支板,上支板和下支板均用于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并使外散热板与燃油滤清器壳体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从而避免直接加热壳体,减少对外散失的热量并提高加热燃油的效率。采用本发明后,实现了通道式加热和静态加热相结合的加热方式,加热效率更高且能量散失少,通道燃油得到更均匀的加热,通道处的燃油和静态燃油均得到加热,在节能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燃油通过滤层时的滤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燃油过滤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在滤清器内部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实现技术。
背景技术
燃油滤清器作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将燃油中的杂质、水和其它污染物过滤掉,提供清洁的燃油,防止喷油嘴的锈蚀和堵塞,避免发动机的燃烧室产生积碳,进而确保燃油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可靠性,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燃油温度越低,粘度越大,通过滤芯时的阻力也越大。因此,为了降低滤芯对燃油的滤阻,需要加热燃油。
传统燃油滤清器结构中的电加热器有三种典型结构,分别是:
1、顶侧加热,主要用来加热从进油管进入的燃油,优点是能够持续对从进油口进入的燃油加热,不足是加热后的燃油进入滤清器腔体,由于腔体较大,会很快被冷却,导致通过滤层的燃油没有被有效加热,导致滤芯对燃油的滤阻较大。这种加热方式加热的是在燃油的主要流动通道上加热燃油,属于通道式加热。
2、底部加热,主要用来加热壳体底部的燃油,优点是能够对滤清器内已有燃油加热,这部分燃油并不位于燃油的主要流动通道上,但与燃油的主要流动通道处的燃油是相通的,因此这种方式属于静态(燃油)加热。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由于热传导过程慢,发动机刚启动时,靠近滤层的燃油没有被加热,导致滤芯对燃油的滤阻较大。
前种方式分别实现了通道式和静态加热,缺点均为初始加热效果较差。
3、在滤层外侧进行加热,见中国专利201721433468.5,此种方式虽然能够对滤层附近的燃油加热,但只能够紧贴滤清器壳体内壁的结构,导致很多热量被滤清器壳体带走,能源浪费率高。
为此,亟需提供一种结构来解决加热导热慢和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迅速加热进入滤芯前的燃油、又能减少对外散失的热量的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包括水平截面呈弧形的中间立板,以中间立板朝向其圆心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另一侧表面为外表面;安装到燃油滤清器中时,中间立板的内表面朝向滤芯且其外表面朝向燃油滤清器的壳体;
中间立板的内表面贴合固定连接有内散热板,中间立板的外表面贴合固定连接有外散热板;中间立板的顶端高于外散热板顶端并连接有上支板,中间立板的下端低于外散热板底端并连接有下支板,上支板和下支板均为塑料件,上支板和下支板均向外延伸并均宽于外散热板,上支板和下支板均用于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并使外散热板与燃油滤清器壳体内壁之间形成间隙;
中间立板、外散热板和内散热板组成本体,本体上均匀安装有若干电加热器,外散热板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为左通油部和右通油部,左通油部和右通油部均与滤芯外表面相通;
安装在燃油滤清器中时,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与外散热板相对,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到达左通油部的路径长度为第一路径长度,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到达右通油部的路径长度是第二路径长度。
所述电加热器为PCT加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未经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202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