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水管道脱氮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26894.9 | 申请日: | 202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27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姜家良;刘标;赵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乐综胜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管道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管道脱氮处理装置,包括鼓风机、控制柜、曝气管道、曝气设施和排气管道,鼓风机通过曝气管道与曝气设施连接,曝气设施布置于污水管道内部,污水管道内设有液位计,控制柜分别与鼓风机和液位计连接。利用管道内充足的碳源实现了管道内污水的反硝化处理,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能源和经济2方面实现了污水处理的经济环保性;本装置结构简单,因系统设备数量少,运营管理、设备维护均较为方便,维护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管道脱氮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城镇污水处理厂原水可生物降解碳源含量不足一直是现代污水处理技术中脱氮除磷的关键限制因素。可生物降解碳源通常以生化需氧量BOD5计量,碳氮比C/N是衡量后续生化工艺脱氮效果的重要指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中脱氮技术主要是将溶解性氮素转化为气态氮,水体中氮素以无机氮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无机氮的包括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和硝酸盐氮(NO3—-N),有机氮主要以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和尿素等形式存在。有机氮和无机氮统称为总氮(Total Nitrogen:TN),氨氮和有机氮之和称为总凯氏氮(Total Kjeldahl Nitrogen:TKN)。污水处理厂二级生物脱氮处理技术主要通过硝化与反硝化过程将水体中氮素转化成气态形式排放至空气中,从而实现水体的脱氮处理。连续流生物处理工艺通过回流的方式将好氧区硝态氮输送至缺氧区,不断地为反硝化过程提供原料。然而,因原水碳源含量低,反硝化过程受到严重抑制,最终使得出水总氮无法达到排放标准。
当前城镇排水管网收集污水的来源较为复杂,以生活污水为主含有部分工业污水,雨水以及公共设施尾水(如医疗、高校与研究所等)。各地区管网内污水水质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表现为碳源不足,南方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为此,污水处理厂常采用补充碳源的方式促进反硝化过程,一般选用乙酸钠或葡萄糖投加至反硝化工艺起点位置增加碳源。然而,市政污水管网中前段碳源含量颇为丰富,沿管道方向碳源含量逐步下降,其原因在于部分的生物分解利用,其他低碳高营养废水混入,地下水深入以及地表径流错接等问题。污水管道内碳源在产酸发酵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的作用下完成大分子底物的降解,氮素从大分子有机物中释放,并转化为氨氮形式存在与管道内。仅有少量的氮素在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作用的条件下得以去除,整体上碳源的消耗还是以产氢产甲烷过程被消耗。专利《一种利用管道缺氧环境强化脱氮除磷的方法》(申请号:201110038784.3)提出利用原水缺氧环境进行增强脱氮处理,但依旧无法解决碳源限制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管道内反硝化技术对管网内部进行脱氮处理,为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一种新的脱氮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污水管道脱氮处理装置,利用管道内充足的碳源实现了管道内污水的反硝化处理,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能源和经济2方面实现了污水处理的经济环保性;本装置结构简单,因系统设备数量少,运营管理、设备维护均较为方便,维护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水管道脱氮处理装置,包括鼓风机、控制柜、曝气管道、曝气设施和排气管道,鼓风机通过曝气管道与曝气设施连接,曝气设施布置于污水管道内部,污水管道内设有液位计,控制柜分别与鼓风机和液位计连接;控制柜为PLC控制柜。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曝气设施布置于污水管道的底部。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污水管道上部连接有井室,液位计布置于井室的下方,排气管道的进口与井室内连通,排气管道的出口与外部大气连通。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排气管道的出口设有通气帽。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鼓风机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268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PTC电加热器支撑座
- 下一篇:一种安全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