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污泥造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30871.5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240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席永丰;张江辉;燕菲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铅华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20 | 分类号: | B01J2/20;C02F11/00 |
代理公司: |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王家蕾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污泥造粒装置,包括:造粒槽,造粒槽的上部开口,用于污泥的进入,造粒槽的底部设有出料孔,该出料孔用于挤压后的污泥通过;辊体单元,设于造粒槽内,辊体单元的设置数量为a,满足数量关系:a≥3,该辊体单元包括支撑板和设于支撑板上的挤压辊,相邻挤压辊在支撑板的圆周面上等间距排列;驱动装置,设于造粒槽的一侧且与驱动装置输出轴相连的轴承贯穿辊体单元的中心部位。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湿污泥造粒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造粒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湿污泥造粒装置。
背景技术
对需要处理的污泥经无轴螺旋输送器输送到污泥储存罐内,然后经污泥泵提升到软体造粒机内,在软体造粒机内湿污泥经过一次造粒形,再通过干燥处理行成表面干化、脆化、裂化的表面相互不粘连的颗粒。
现有技术的污泥经过挤压辊处理成为污泥颗粒,通常挤压辊为单辊,处理的时候具备下述缺陷:1)挤压辊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变形,使用寿命短;2)处理的污泥的含水量在80~90%,污泥覆盖在现有技术的单辊上,湿污泥软体较难断开成为污泥颗粒,而且大小不均匀,处理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的湿污泥造粒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含水量在80~90%湿污泥处理的湿污泥造粒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含水量在80~90%湿污泥处理的湿污泥造粒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湿污泥造粒装置,包括:
造粒槽,造粒槽的上部开口,用于污泥的进入,造粒槽的底部设有出料孔,该出料孔用于挤压后的污泥通过;
辊体单元,设于造粒槽内,辊体单元的设置数量为a,满足数量关系:a≥3,该辊体单元包括支撑板和设于支撑板上的挤压辊,相邻挤压辊在支撑板的圆周面上等间距排列;
驱动装置,设于造粒槽的一侧且与驱动装置输出轴相连的轴承贯穿辊体单元的中心部位。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挤压辊的圆周面上设有挤压条,该挤压条为长条形凸起。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辊体单元包括辊体单元一、辊体单元二、辊体单元三,相邻辊体单元的挤压辊交错设置。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驱动装置为电机。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出料孔为圆孔,该圆孔孔径为1~1.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合理,通过造粒槽和辊体单元的结构设置,使得粘湿的含水量在80%~90%的污泥软体在造粒槽中,覆盖于辊体单元,即挤压辊组件上,通过电机带动挤压辊组件转动,经自身重力和挤压辊挤压的湿污泥软体,在造粒槽底部具有一定孔径的出料孔排出,从而完成对湿污泥软体的容积式造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湿污泥造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湿污泥造粒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辊体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辊体单元,11-支撑板,12-挤压辊,121-挤压条,20-造粒槽,30-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湿污泥造粒装置包括:
造粒槽20,造粒槽20的上部开口,用于污泥的进入,造粒槽20的底部设有出料孔21,该出料孔21用于挤压后的污泥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铅华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铅华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308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轴套脱出轴的结构
- 下一篇:一种纸质印刷品表面打磨清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