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种促进组培苗移栽成活的驯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33847.7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64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灵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31/02;A01G31/06;A01G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促进 组培苗 移栽 成活 驯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促进组培苗移栽成活的驯化装置,包括驯化床、床罩、安装于驯化床中的托板及育苗容器;驯化床底部盛有营养液,托板上均匀分布有圆形孔,育苗容器放入圆形孔中,育苗容器底部可浸入到营养液中但不与底部直接接触,驯化床底部两侧有排水口,可手动控制营养液的深度;床罩与驯化床配套使用,床罩上有若干透气不透水的小孔;整个装置可控性强,炼苗前期,育苗容器浸入到营养液中,为幼苗生长提供足够的湿度和营养物质,待幼苗的根系逐渐完善后逐渐排掉营养液,炼苗后期可移去床罩,整个驯化装置为组培苗提供一个逐步适应的炼苗环境,有效促进组培苗的移栽成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培苗移栽驯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种促进组培苗移栽成活的驯化装置。
背景技术
组织培养的最后一步是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经炼苗后逐渐移栽到室外生长,组培苗分化不完善,组培苗的幼株较脆弱,光合自养能力弱,适应性性差,如果直接移栽到田间,可能很难存活,因此需要通过一个过渡阶段进行炼苗培养,待组培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后才能移栽到大田。
现有的移栽驯化技术主要是将组培苗移栽至密闭保湿的大棚或育苗装置,可适用于一般植物的组培苗驯化,但对于木本植物等移栽难成活的组培苗效果并不理想。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组培苗提供一个逐步适应的驯化装置,可有效提高组培苗尤其是木本植物组培苗的驯化成活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种促进组培苗移栽成活的驯化装置,可控性强,能够让组培苗逐步适应外部环境,可明显地提高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种促进组培苗移栽成活的驯化装置,包括驯化床、与驯化床配套使用的床罩、安装于驯化床中的托板及育苗容器,所述的驯化床为矩形状,其中盛有促进组培苗生长的营养液,驯化床两侧安装有排水口,排水口上连接有导水管,导水管上设有手动控制阀,所述的驯化床内侧四边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搭接头,托板搭接在搭接头上,所述的托板为矩形框架结构,并且通过框架两侧的内壁可滑动地卡接有多个长条板,所述的长条板也为矩形框架结构,并且通过框架可滑动地卡接有多个正方形板,正方形板上设有圆形孔,圆形孔用于放置和固定育苗容器,所述的育苗容器为上宽下窄结构,育苗容器底部设有渗水孔洞,所述的床罩为矩形状并且设置于驯化床上方,床罩上方有若干孔洞,孔洞内设有防水透气膜,床罩内部设有长管日光灯,床罩上方有方便提起的抓手。
进一步的,所述的育苗容器中盛装培养基质和组培苗。
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孔的尺寸与育苗容器配套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育苗容器底部可浸入营养液中,不与驯化床底部直接接触,防止干扰组培苗的生长,增加存活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驯化床、托板、床罩均为透明塑料材质,透明材料可便于观察初期营养液的加入量,以及后期可观察组培苗的生长状况,便于技术做出维护方案,还可为植株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
进一步的,所述驯化床的的外侧边角处设有刻度标尺,标尺可精准的定位营养液的深度,更精细的在营养液添加层面维护组培苗的生长。
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孔的尺寸与育苗容器配套使用,育苗容器为上宽下窄结构,保证圆孔可以卡住育苗容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驯化床上端四边设有边沿,所述床罩搭接在边沿上。
进一步的,所述长管日光灯通过导线及插头连接外界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338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田水利灌溉分流设备
- 下一篇:顶盖饰板及前挡风玻璃两用压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