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67363.4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247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胡伟伟;郭治敏;刘宏伟;任宇泽;李珊珊;院晓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21 | 代理人: | 王畅阳 |
地址: | 710077 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水中 石油 污染物 修复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包括从污染羽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系统、修复墙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污染物排泄渠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泄渠和抽油泵,所述抽油泵设于地面,所述抽油泵通过第一管线连通至所述污染物排泄渠中,污染物排泄渠底面开挖至地下水位以下;修复墙系统包括上部的吸附墙以及连接于吸附墙底面的化学反应墙;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包括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以及与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相连的微生物营养罐。该装置通过排泄渠排泄污染物、反应墙吸附和降解污染物、微生物代谢降解污染物的综合措施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可以实现浓度值大幅下降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属于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日益增加。
已有的水处理技术方案未涉及石油类污染(密度小于水)的修复,多数为重金属污染的处理和抽除。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上游污染物排泄渠抽提污染物,结合吸附墙、化学反应墙和微生物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密度小于水)进行抽除和原位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其通过开挖污染物排泄渠、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结合吸附墙和化学反应墙,来实现修复地下水中的轻质石油类污染物。
轻质石油类污染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漂浮于地下水面的,一部分是溶解于地下水中的。漂浮于地下水面的石油类污染物通过污染物排泄渠和吸附墙去除;溶解于地下水中的少量石油类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墙和微生物去除。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包括从污染羽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系统、修复墙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
所述污染物排泄渠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泄渠和抽油泵,所述抽油泵设于地面,所述抽油泵通过第一管线连通至所述污染物排泄渠中,污染物排泄渠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以下1m处;
所述修复墙系统包括上部的吸附墙以及连接于吸附墙底面的化学反应墙,所述吸附墙下部设置于含水层中;
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包括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以及与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相连的微生物营养罐;
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中铺设有微生物培养基,且微生物培养基上培养有微生物和微生物营养液。
所述污染物排泄渠的渠道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所述污染物排泄渠渠道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污染物排泄渠渠宽为1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吸附墙顶面延伸至地下水位以上1m处,底面延伸至地下水位以下1m处,所述化学反应墙底面延伸至地下水位以下10m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吸附墙和化学反应墙沿地下水流向的厚度均为0.5m,所述吸附墙和化学反应墙长度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且所述吸附墙的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微生物营养罐设于地面,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的渠道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渠道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渠宽为1m,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以下1m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设置在污染羽下游边界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微生物营养罐出口处还安装有流量控制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673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杀菌消毒功能的箱包
- 下一篇:一种杀菌消毒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