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耦合生物质能的联合供暖供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67385.0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05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博;唐诗洁;牛安勇;史龙;刘增辉;周海强;赵晓辉;刘欣;朱军;田宏;胡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5/00 | 分类号: | F24D15/00;F24S20/4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耦合 生物质能 联合 供暖 供热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耦合生物质能的联合供暖供热系统,包括集热模块、储热模块、换热模块、动力装置、生物质补热模块和供暖/供热空间组成,该系统通过集热模块将太阳能收集并存储于储热模块,根据供暖供热需求通过换热系统将太阳能热量传递给热负荷,达到利用太阳能实现供暖供热的目的,系统的生物质模补热模块可以在夜间以及太阳能资源较差时段对系统进行补充热量,保证供暖供热的持续性,该系统简单,适应性强,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的供暖供热需求灵活调整各模块规模,达到满足热负荷的要求,此外,由于采用生物质作为补充,可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供暖供热,大大增加系统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耦合生物质能的联合供暖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采取供热方式主要包括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户用零散生物质锅炉等。大规模燃煤机组供热成本较低,能够满足大规模供暖供热需求,但需要消耗大量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针对环保问题,部分地区采用燃气锅炉或者电锅炉的方式进行供暖供热,然而这两种方式不仅受限于燃气供应量,而且成本较高。因此部分农村地区采用了户用生物质锅炉的方式,利用燃烧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达到供暖供热的目的,虽然成本较低,但小型生物质锅炉不仅热效率低,而且由于燃烧温度低,不完全燃烧导致污染物大量生成。由此可见现有供暖供热的方式虽然基本实现了供暖供热的目的,但均存在一些不足。
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其能量总量非常巨大,据估算每秒钟照射至地球表面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是供暖供热的有效热源。目前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利用,其中太阳能光伏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用于供暖供热时还需要将电能再转化为热能,并且需要搭配热泵或电加热器等其他设备才能实现供热,系统复杂且稳定性不佳。太阳能热利用是直接利用传导介质将太阳热能传递至需求侧,流程较为简单。但同时受太阳能周期性和间断性的影响,用于供暖供热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太阳热能按照需求高效稳定的转化为可用于供暖供热的热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耦合生物质能的联合供暖供热系统,首先利用槽式集热模块收集太阳能作为系统的能量输入,同时利用生物质补热模块产能弥补太阳能不足的工况,设置储能模块缓解太阳能过剩的工况,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实现集热模块和供热模块可以解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耦合生物质能的联合供暖供热系统,包括集热模块、储热模块、换热模块、供暖/供热空间以及生物质补热模块;
集热模块和储热模块连通形成传热介质回路,以使传热介质将太阳能热量传递至储热模块中的储热介质;
储热模块和换热模块连通形成储热介质回路,以使储热介质将储热模块中的热量传递至供暖介质;
换热模块和供暖/供热空间连通形成供暖/供热介质回路,以使供暖/供热介质将热量传递至供暖/供热空间;
生物质补热模块和储热模块连通形成储热介质回路,以使生物质燃烧获得热量传递至储热模块。
集热模块包括多个槽式集热器,所述槽式集热器串联。
储热模块包括若干高温储罐、若干低温储罐和储热介质,其中吸收传热介质热量的储热介质存储于高温储罐,与供暖介质换热后的储热介质存储于低温储罐。
换热模块包括若干个换热器,换热器通过串联或并联方式连接。
生物质补热模块采用生物质直燃锅炉。
传热介质为导热油、熔盐或水;储热介质为导热油或水;供暖介质为水。
传热介质回路、储热介质回路、供暖/供热介质回路以及储热介质回路中均设置有动力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673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