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快速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72216.6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46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何弯弯;王健康;丁成伟;郭荣良;吴玉玲;徐家安;王友霜;胡婷婷;赵轶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N1/14;C12N1/02;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南京德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2 | 代理人: | 奚鎏 |
地址: | 22113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分离 稻瘟病 菌单孢 菌株 装置 | ||
1.一种快速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台(100)、驱动箱(200)、挑针(300)、菌株承载体(400);其中
操作台(100)上设置光孔,
驱动箱(200)内设置驱动系统(500),
菌株承载体(400)沿光孔周向设置且用于承载待操作稻杆,
挑针(300)在驱动系统(500)的驱动下沿水平和竖直方向移动且针尖与稻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菌株承载体(400)包括呈圆筒形且沿光孔周向设置的菌株承载体环壁(404),
菌株承载体环壁(404)上底面沿径向在两端设置菌株前端凹槽(401)和菌株后端凹槽(403),
菌株承载体环壁(404)上底面一侧设置挑针槽(402),
挑针槽(402)的深度大于菌株前端凹槽(401)和菌株后端凹槽(4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端凹槽(401)被隔片分为若干小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系统包括主动驱动轴(510)、纵向驱动轮(511)、横向驱动轮(512)、纵向从动轮组合、皮带(530)、横向齿条(540);
纵向驱动轮(511)和横向驱动轮(512)分别设置于主动驱动轴(510)两端,
主动驱动轴(510)可以水平移动,
主动驱动轴(510)与纵向驱动轮(511)连接时不与横向驱动轮(512)连接,
主动驱动轴(510)与横向驱动轮(512)连接时不与纵向驱动轮(511)连接,
纵向从动轮组合与纵向驱动轮(511)配合驱动皮带(530)转动,
皮带(530)上设置夹片夹(600)且夹片夹(600)露出于驱动箱(200),
横向齿条(540)固定于驱动箱(200)内壁面上且与横向驱动轮(512)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夹片夹(600)包括主动夹片(610)、被动夹片(620)、夹片基座(630);
夹片基座(630)固定于皮带(530)上设置的夹具承载台(531)上,
主动夹片(610)通过转轴和扭簧与夹片基座(630)连接,
被动夹片(620)通过转轴与夹片基座(630)连接;
主动夹片(610)驱动被动夹片(620)与夹具承载台(531)上底面分离或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主动夹片(610)包括夹片按键(611)、L型夹片连杆(612)、主动夹片座(613),
L型夹片连杆(612)一端固定夹片按键(611)且另一端固定主动夹片座(613),
L型夹片连杆(612)两侧的主动夹片座(613)侧壁为第一转动副(614);
被动夹片(620)包括被动夹片座(621)、夹片延伸臂(622),
夹片延伸臂(622)设置于被动夹片座(621)末端且设置凹槽状的第二转动副(623);
L型夹片连杆(612)穿过被动夹片座(621)末端下方且
第一转动副(614)和第二转动副(623)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未经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7221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呼吸阀安全盒
- 下一篇:一种光伏电站运维通道和光伏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