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97207.2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794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吉训明;李明;尹志臣;高原;姜缪文;鲍路姿;丁玉川;吴川杰;吴隆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F7/12 | 分类号: | A61F7/12;A61M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杨中鹤 |
地址: | 10005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温 治疗 导管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低温治疗导管包括输送管,输送管内形成有血液引出通道、血液导入通道以及球囊压力控制通道;输送管上设置有用于阻隔血液流通的球囊,球囊靠近输送管的输送末端设置;输送管上开设自体血引出腔开口,自体血引出腔开口位于球囊的远离输送末端的一侧,自体血引出腔开口连通血液引出通道;血液导入通道从输送管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输送管的输送末端;球囊压力控制通道与球囊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低温治疗导管,同时设置有血液引出通道和血液导入通道,因此可同步进行输送和抽排,仅需在人体开一个介入创口,极大的减轻的病患痛苦和医护人员的操作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
背景技术
低温治疗作为一种神经保护方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低温治疗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亚低温(33-35℃)可以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可以在脑出血或脑缺血后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又能降低脑组织的基础代谢,减轻脑损伤后脑组织酸中毒程度,保护血脑屏障,减轻、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降低颅内压,减少神经细胞结构破坏,促进脑功能恢复,减轻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从而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和脑损伤后脑形态和功能的损害,同时避免了深低温疗法存在的缺陷。
现有的亚低温治疗根据治疗手段分为体表降温和体腔降温,根据降温部分又分为全身低温和局部低温。体表降温致低温速度慢,温度难以达到精准控制,更存在皮肤冻伤的风险。全身低温导致的低温副作用明显,易致患者发生寒颤,更对心肌产生刺激、易导致心律失常。针对于脑卒中的神经保护,局部介入式低温治疗是更好的选择。血管内靶向低温指通过介入治疗的手段,将导管插入血管,通过热量传导(闭管冷却)、低温灌注生理盐水或低温自体血达到降温的目的。相较于其它降温方式,血管内降温效率高,速率快,容易实现对降温区域的有效控制。
现有技术的缺点不足:
与本技术相似的现有专利有:CN203043284U(亚低温治疗用血管内热交换球囊导管)、CN208641507U(一种血管内亚低温治疗用的导管)、CN204092804U(亚低温治疗用球囊导管)、CN110522503A(低温导管和低温控制系统)等。这些低温治疗用导管均为封闭导管,其作用原理为导管内部的低温液体通过导管壁与血液进行热交换,达到局部低温的目的。与灌注低温自体血或低温溶液相比,通过热交换方式降温,降温速度慢、效率低且温度可控性差,这是因为一般用于制作介入导管的材料均为高分子材料,其导热系数较低,且出于密封、承压、防泄漏的考虑,管壁具有一定厚度,热交换效果较差,低温速度慢,难以使目标区域在短时间内达到所需的低温。同时采用球囊换热时,球囊的直径一般较大且多为多球囊结构;由于结构的限制导致导管使用的区域有限,导管可插入血管的距离较短,难以达到颈内分支动脉甚至颅内动脉区域,不能有效实现脑组织内部更精准的靶向降温。此外,现有的自体血降温技术需要在人体开设两个介入创口分别实现血液引出和冷却血液导入的作用,增加了病患的痛苦和感染风险,也增加了医生的手术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包括输送管,所述输送管内形成有血液引出通道、血液导入通道以及球囊压力控制通道;
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用于阻隔血液流通的球囊,所述球囊靠近所述输送管的输送末端设置;
所述血液引出通道从所述输送管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所述球囊的位置,所述输送管上开设自体血引出腔开口,所述自体血引出腔开口位于所述球囊的远离所述输送末端的一侧,所述自体血引出腔开口连通所述血液引出通道;
所述血液导入通道从所述输送管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所述输送管的输送末端,用于将冷却后的血液输送至血管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97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滑撑及框扇结构
- 下一篇:一种水性涂料储存运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