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10612.3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222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曹丽娟;姜梅英;周娟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丽娟 |
主分类号: | A61G7/07 | 分类号: | A61G7/07;A61G1/04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颅脑 损伤 患者 头颈 减震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包括壳体、底座,所述壳体呈顶部和一侧边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壳体与底座之间设有若干弹性件,所述壳体内设有头部支撑件和颈部支撑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的弹性件与柔软的支撑件形成双减震结构,有效的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转运时产生的震动对头颈的冲击,保护患者的头部和颈部不会发生二次损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颅脑损伤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CT检查是颅脑损伤患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可正确判断颅脑损伤的部位,程度,有无血肿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但是在转运的过程中转运床的震动直接传递到患者的头颈部,也没有固定的装置来固定患者的头部,日常最多采用的就是靠枕头的作用来进行缓冲,这容易增加病人的并发症,根据统计数据,通常转运病人会有百分之9.6的死亡率危险,如何降低该种患者的转运风险变得十分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放置在转运床上适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用的头颈减震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包括壳体、底座,所述壳体呈顶部和一侧边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壳体与底座之间设有若干弹性件,所述壳体内设有头部支撑件和颈部支撑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中间嵌设有限位杆、限位筒,所述限位杆的底部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筒的顶部与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筒套设于限位杆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头部支撑件为平面结构,所述颈部支撑件设为弧形凸起,所述颈部支撑件与头部支撑件一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壳体靠近颈部支撑件的一侧端部上柔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壳体的一侧侧边上设有勾面,另一侧边上设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上设有毛面,所述毛面与勾面相互粘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设有气囊,所述气囊沿着头部支撑件呈半包围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的弹性件与柔软的支撑件形成双减震结构,有效的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转运时产生的震动对头颈的冲击,保护患者的头部和颈部不会发生二次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勾面;12、固定带;121、毛面;2、底座;3、弹性件;31、螺旋弹簧;32、限位杆;33、限位筒;4、头部支撑件;5、颈部支撑件;6、支撑板;7、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丽娟,未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丽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106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焊接翅片管冷凝换热器
- 下一篇:一种转运工具车存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