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42202.7 | 申请日: | 2020-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88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舜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南昌科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3 | 代理人: | 刘福来 |
地址: | 332515***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翻炒 茶叶 炒青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安装有炒锅,所述炒锅内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上方焊接有环形支架,所述环形支架下表面对称焊接有支杆,所述支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炒铲,所述炒铲表面焊接有凸块,所述环形支架上方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表面安装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旋伞齿轮A,所述螺旋伞齿轮A一侧啮合有螺旋伞齿轮B,本实用新型可以对茶叶的翻炒更加充分,从而提高炒青的效果,同时通过对炒青时的烟气进行处理,可有效的优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但是,现有的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现有的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在使用时,炒铲只能对炒锅边缘处的茶叶进行翻炒,而位于炒锅中心处的茶叶则无法翻炒到位,导致炒青的效果不好。
2、现有的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气,会严重的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的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在使用时,炒铲只能对炒锅边缘处的茶叶进行翻炒,而位于炒锅中心处的茶叶则无法翻炒到位,导致炒青的效果不好;现有的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气,会严重的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翻炒茶叶炒青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安装有炒锅,所述炒锅内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上方焊接有环形支架,所述环形支架下表面对称焊接有支杆,所述支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炒铲,所述炒铲表面焊接有凸块,所述环形支架上方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表面安装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旋伞齿轮A,所述螺旋伞齿轮A一侧啮合有螺旋伞齿轮B。
优选的,所述凸块横截面为锐角三角形结构,通过在炒铲的表面设置凸块,可使炒铲在炒茶时,降低行进时的阻力。
优选的,所述炒锅底部安装有电加热板,所述电加热板下方铺设有氧化铝陶瓷板,所述电加热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通过电加热板接通电源后,可将热量传递到炒锅上,对炒锅内部的茶叶起到烘干的作用,通过氧化铝陶瓷板具有很好的耐热、隔热的效果,防止温度过高损伤底座,通过炒锅底部与支撑块相衔接,可提高炒锅工作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转轴顶端贯穿顶板,所述螺旋伞齿轮B下表面与转轴顶端固定相连,便于减速电机驱动转轴运转。
优选的,所述顶板内侧安装有轴承,且轴承的内圈与转轴转动连接,通过设置轴承可有效的降低转轴运转时的阻力,同时保证转轴的回旋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舜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舜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422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拆装的扩展柜
- 下一篇:一种茶叶生产用杂质去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