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肠造口灌肠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44000.6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84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刘阳;田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阳市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祝久亚 |
地址: | 6180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肠造口 灌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肠造口灌肠器,包括灌肠管和注射器,所述灌肠管第一端管壁上开设有灌肠孔,灌肠管第二端与注射器连接;所述灌肠管第一端到第二端之间管壁上依次设有第一囊体和第二囊体,第一囊体连接有皮囊,第二囊体套设于灌肠管管壁上,第二囊体靠近灌肠管第二端的一侧设有推进环,推进环与灌肠管管壁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肠造口灌肠器能减少灌肠管堵塞,使用两道道封闭结构以减少灌肠液的外泄,使用调节方便,且能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调节第一囊体与第二囊体之间的间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灌肠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肠造口灌肠器。
背景技术
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据统计每年新增永久性或暂时性造瘘的患者多达10万人,因饮食结构、排便方式等改变,很多直肠造瘘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便秘现象,灌肠能够快速直接的解决便秘问题。
肠造口是一种开设于人体腹壁上的人工肛门,由于人工肛门无括约肌而缺乏收缩功能,灌肠操作时灌肠液容易保留不全,容易沿着肠造口泄出,导致灌肠效果不佳,因此不能尽快解除病痛;同时排泄物对病床、对患者衣物的污染也给患者造成很大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适用于肠造口的灌肠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肠造口灌肠器,包括灌肠管和注射器,所述灌肠管第一端管壁上开设有灌肠孔,灌肠管第二端与注射器连接;
所述灌肠管第一端到第二端之间管壁上依次设有第一囊体和第二囊体,第一囊体连接有皮囊,第二囊体套设于灌肠管管壁上,第二囊体靠近灌肠管第二端的一侧设有推进环,推进环与灌肠管管壁螺纹连接。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皮囊设于第二囊体与灌肠管第二端端部之间,皮囊与第一囊体之间通过导管连接,导管位于灌肠管内,且导管端部贯穿灌肠管管壁以与皮囊连接。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射器通过软管与灌肠管第二端相连。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射器端部设有接头,接头与软管连接,接头内设有单向阀。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灌肠管外壁滑动连接有固定环,所述第二囊体安装于固定环外壁。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囊体靠近灌肠管第一端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粘接圈。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灌肠管第一端端部为封闭结构,且灌肠管第一端端部与管壁之间圆角处理。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射器上还设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灌肠管第一端管壁上开设灌肠孔,伸入肠道内后不易堵塞。
2、灌肠管第一端到第二端之间管壁上依次设有第一囊体和第二囊体,第一囊体连接有皮囊,第二囊体套设于灌肠管管壁上,第二囊体靠近灌肠管第二端的一侧设有推进环,推进环与灌肠管管壁螺纹连接;使用时,灌肠管第一端伸入人造肛门内,第一囊体充气/水后膨胀与肠道内壁贴合形成第一道封闭结构,减少灌肠液流出以及防止灌肠管滑出;同时旋转推动环使第二囊体贴合腹壁外侧,形成第二道封闭结构,极大地减少了灌肠液的外泄,使用调节方便,且能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调节第一囊体与第二囊体之间的间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灌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灌肠器第二囊体部分的剖视图;
图中:1-灌肠管,100-灌肠孔,110-圆角端头,120-第一囊体,121-导管, 130-皮囊,140-第二囊体,141-固定环,142-粘接圈,150-推进环,2-注射器, 200-刻度,210-接头,220-单向阀,3-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阳市人民医院,未经德阳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440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折叠的便携紫外线消毒箱
- 下一篇:一种咽拭子标本取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