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61599.4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46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万平;周兆腾;万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左元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万平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A61B17/06;A61B17/3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83 | 代理人: | 黄夏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合 具有 治疗 装置 以及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治疗系统,包括内窥镜和治疗装置。治疗装置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包括操作手柄和缝合器。缝合器包括主壳体、缝合针、进针组件以及防退针组件。缝合针的一端连接有缝合线,另一端为尖端。进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上且和缝合针形成可分离的卡合关系以控制缝合针的前进。防退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上且和缝合针形成可分离的卡合关系从而防止缝合针的后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开创手术,微创手术向无创手术发展。无创手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譬如人的食管、直肠、子宫等)进入手术区,没有外部创口,出血少,不仅减少病人生理和心理创伤,也减轻麻醉深度,大大降低麻醉带来的风险。无创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更有利于风险较大的患者。
由于无创手术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熟,对应配套的设备较为稀缺。特别是在体内手术后,如需要进行体内伤口组织缝合,现有大多数医疗设备无法做到。美国专利号US7344545公开了一种用于外科手术的内窥镜缝合系统,在体外操作,于体内缝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缝合系统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臂的组件和针回收构件,针回收构件需要与弯针臂刚性对准。组织抓持臂和针回收构件的布置使得系统体积庞大,从而使其难以在内窥镜手术中实际应用。
阿波罗体内手术公司也公开了一种内窥镜缝合系统。可以配合内窥镜或其他可转向引导的装置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将缝合器装置插入身体内。该系统结构复杂,设备零件众多,制作复杂,成本高昂。该系统在使用时,需要同时占用3 个钳道,由于体内手术最多只有3个钳道,因此操作过程中需要在一个钳道中交换操作装置(将原先占用一个钳道的装置取出再插入新的装置),缝合步骤繁琐。
特别地,阿波罗体内手术公司提供的缝合装置在体内进行伤口组织缝合时,需要搭配专门的旋钻勾取装置穿刺组织后将组织勾起,然后缝合针才能够穿透组织进行缝合操作。每一圈缝合都需要进行这个操作。这个穿刺动作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因为在体外很难准确判断体内的穿刺深度。当这个手术是缩胃手术时,这个旋钻勾取装置将有可能造成腔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并且,阿波罗体内手术公司提供的缝合装置在缝合完成后,无法在不借助其他装置的情况下实现缝合线的打结操作。因此,该缝合装置在进行缝合线的打结时,必须搭配专门的线结器。在实际操作中,将原先占用一个钳道的装置取出,然后使用装置插入钳道将线结器送入体内,之后切割缝合线,直接将线结器遗留在手术患者的体内。打结操作不仅麻烦,且将非人体的硬性物体遗留在人体内,易造成术后风险。
另外,现有的软式内窥镜下的创口闭合、组织缝合以及消化道支架的固定,所面临的问题还分别有:有些器械的尺寸偏大、材质不适宜,极易损伤消化道粘膜;有些器械,一个动作分解为多个步骤操作、人工使用多个部件完成、多次交换辅助器械导致动作频繁、差错可能,有些部件还需退镜才能替换,退镜之后又得二次进镜更致操作重复与损伤可能加倍,且手术过程延长;固定夹尺寸非无级可变(仅单一几个尺寸),过多夹齿即过多损伤组织,非钳道置入的固定夹又难以不遮挡内窥镜视野;夹闭时有创缘撕裂,尤其是纤维化组织或瘢痕组织难以闭合,固定的夹闭方式也时致组织对合不佳或闭合过紧;缝合范围(大创面或小创面)或缝合深度(全层或分层)极难普适或随机调适;夹的过浅易脱落、过深易穿孔,腹部用力还需防硬物损伤;过度、过深夹闭(极难准确客观掌控深度),有可能损伤或闭合腔外器官;软性内窥镜无支撑(不像硬性的腹腔镜有支撑)难以直接打结,打结张力不易随机掌控;术后,肉芽组织过多增生,或闭合不全、术后漏;术后再出血或缺血坏死,以致二次手术(甚至开腹);部件繁多、装配耗时,成本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左元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万平,未经浙江左元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万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615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型大气环境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耐磨防水PU胶保护膜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