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擦传动装置和齿轮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76151.X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72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林坤镛;杨军喜;伊藤敏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5/17 | 分类号: | F16H55/17;F16H55/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52332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擦 传动 装置 齿轮 电机 | ||
一种摩擦传动装置和齿轮电机,有助于减小摩擦转矩的偏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传动装置包括:轴部,在该轴部的一端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该筒状部能在径向上扩径变形;齿轮部,该齿轮部包括摩擦环和外齿轮,所述摩擦环套设于所述筒状部,所述外齿轮设置于所述摩擦环的外周侧;以及销部,该销部沿轴向插入所述筒状部而使该筒状部扩径变形,从而使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摩擦环的内周面摩擦接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擦传动装置以及包括该摩擦传动装置的齿轮电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摩擦传动装置,其如图5所示,具有转轴10X、依次套设于转轴10X的第一摩擦片20X、齿轮30X和第二摩擦片40X,第一摩擦片20X和第二摩擦片40X以相对于转轴10X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转轴10X,在通常情况下,齿轮30X可通过设于其轴向(转轴10X的旋转轴线LX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面的第一凸起31X、第二凸起32X与第一摩擦片20X、第二摩擦片40X之间的摩擦力而随转轴10X一起旋转,另一方面,在欲使转轴10X和齿轮30X朝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力过大的情况下,齿轮30X可相对于转轴10X旋转。
在上述摩擦传动装置中,为了避免第一摩擦片20X、齿轮30X和第二摩擦片40X从转轴10X脱落,在转轴10X上设置有从轴向的一侧与第一摩擦片20X抵接的台阶部SPX1以及从轴向的另一侧与第二摩擦片40X抵接的铆接部SPX2,也就是说,在组装时,在将第一摩擦片20X、齿轮30X和第二摩擦片40X依次套设于转轴10X并使第一摩擦片20X与台阶部SPX1抵接之后,需要利用铆接机对转轴10X上的预留部分按压,从而形成从轴向的另一侧与第二摩擦片40X抵接的铆接部SPX2。然而,铆接机形成铆接部SPX2时的施力很难精确控制,因此,第一凸起31X、第二凸起32X与第一摩擦片20X、第二摩擦片40X之间的摩擦力容易因铆接机的施力的偏差而产生偏差,最终导致所制造的多个摩擦传动装置的摩擦转矩之间容易出现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传动装置以及包括该摩擦传动装置的齿轮电机,有助于减小摩擦转矩的偏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擦传动装置,其包括:轴部,在该轴部的一端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该筒状部能在径向上扩径变形;齿轮部,该齿轮部包括摩擦环和外齿轮,所述摩擦环套设于所述筒状部,所述外齿轮设置于所述摩擦环的外周侧;以及销部,该销部沿轴向插入所述筒状部而使该筒状部扩径变形,从而使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摩擦环的内周面摩擦接触。
此处,“轴向”是指轴部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径向”是指以轴部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传动装置,包括轴部、齿轮部和销部,齿轮部的摩擦环套设于轴部的筒状部,销部沿轴向插入筒状部而使该筒状部扩径变形,从而使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摩擦环的内周面摩擦接触。因此,轴部与齿轮部之间的摩擦力受销部的外径控制,而销部的外径尺寸容易控制,因而有助于减小所制造的多个摩擦传动装置之间的摩擦转矩的偏差;并且,与以往需要组装转轴、第一摩擦片、齿轮和第二摩擦片这四个部件的情况不同,只需组装轴部、齿轮部和销部这三个部件,组装时的部件数量减少,因而有助于提高组装效率;并且,由摩擦环的内周面和筒状部的外周面构成摩擦接触部,因此,与以往由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与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构成摩擦接触部的情况相比,容易增大摩擦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摩擦传动装置的最大摩擦转矩。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传动装置中,优选所述轴部具有第一限位部和比该第一限位部靠所述一端部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从轴向的两侧与所述摩擦环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传动装置,轴部具有第一限位部和比该第一限位部靠一端部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从轴向的两侧与摩擦环抵接,因此,能避免齿轮部在摩擦传动装置的工作中从轴部脱落,提高摩擦传动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761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