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后导体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84480.9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88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叶翼鼎;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泰嘉和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08 | 分类号: | H01H71/08;H01H7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6 | 代理人: | 郑黎明 |
地址: | 3256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剩余 电流 动作 断路器 导体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后导体组件,包括均设置于连接板上的互感器、A相后导体、B相后导体、C相后导体以及N相后导体,A相后导体以及C相后导体相对设置于B相后导体的两侧,零序互感器穿设在A相后导体、B相后导体以及C相后导体上,N相后导体包括前固定部以及软性连接部,软性连接部穿过零序互感器布置,使得A相后导体与C相后导体,以及B相后导体与N相后导体的软性连接部相对于零序互感器的中心对称设置,能够使电流通过三相四线时零序互感器的交变磁势矢量和近乎为零,提高剩余电流动作电路器的可靠性,满足低压供配电系统的稳定、可靠要求;降低发热量超标的问题;有效感应漏电情况,缩小装置体积,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后导体组件。
背景技术
电流型漏电断路器主要用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其特点是当人身触电时,由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出一个漏电电流,使继电器动作,电源开关断开。
通常漏电断路器采用将三相四线制的四条导线在底座的后半部汇集后,穿过零序互感器再重新展开分别与出线端的四个接线柱连接。现有技术中四片后导体组件都是两端展平、中间段折弯成侧竖的U字形,而且零相与C相的铜片等长,A相与B相的铜片也等长,但比零相与C相短。众所周知,通电的铜片因电阻的存在会发热,越长的发热量越大,因此A相与B相的发热量小于C相,当A、B、C三相电流均等时,零相的电流为零,不均等时,零相的电流值也很小。因此,标准规定的导体处外壳侧面的热量<50K、出线端热量<80K主要矛盾出在C相铜片上,改进四片铜片这一后导体组件的走向与长度,尤其是改变C相铜片的长度,是避免其发热量超标的有效而简便的途径,中国专利号CN2013200470633的公开了一种后导体组件,通过改变三相四线的铜片长度,从而降低能耗,同时将零序互感器采用全包结构,当组件发生漏电现象时,无法感应,同时,三相四线穿过互感器时的不对称设置,容易造成低压配电系统的工作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适用范围广,且能够保证低压配电系统工作稳定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后导体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后导体组件,包括均设置于连接板上的互感器、A相后导体、B相后导体、C相后导体以及N相后导体,所述A相后导体以及所述的C相后导体相对设置于所述B相后导体的两侧,零序互感器穿设在所述A相后导体、所述B相后导体以及所述的C相后导体上,所述N相后导体包括前固定部以及软性连接部,所述软性连接部穿过所述零序互感器布置,使得所述A相后导体与所述的C相后导体,以及所述B相后导体与所述N相后导体相对于所述零序互感器的中心对称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A相后导体以及所述的C相后导体结构对称一致,均包括一体折弯成型的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固定部以及第二折弯固定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折弯固定部和第二折弯固定部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两外侧壁的水平方向弯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折弯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折弯连接处以及所述的第二折弯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折弯连接处均一体布置有弧状内凹结构的预留安装部,预留安装部能够装载更多的附件,可搭载电流铁芯、零序互感器以及计量铁芯等,更够获得较广泛的使用范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折弯部呈U型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折弯固定部的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固定结构以及压花结构,所述第二折弯固定部的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固定结构,对应设置的固定部能够使受力更均匀,工作更稳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B相后导体包括一体折弯成型的第二折弯部、第三折弯固定部以及第四弯折固定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折弯部的截面呈梯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泰嘉和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泰嘉和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844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