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不间断供电智能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95551.5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441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唐菁蔚;张席伟;张继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步航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H02J7/00;H02J7/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胡博文 |
地址: | 40112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间断 供电 智能 控制系统 | ||
1.一种不间断供电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市电供电模块、备用蓄电池、控制电路、充电管理电路、供电切换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控制电路以及通信电路;
所述市电供电模块,用于将市电转换成24V直流电并输出;
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用于将24V直流电转换成备用蓄电池所需充电电压并提供给备用蓄电池进行充电,并向控制电路输出充电检测信号;
所述供电切换电路,用于在市电断后切换为备用蓄电池供电或在备用蓄电池电压不足时切换至市电供电,且供电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用于对市电供电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进行降压处理或者对备用蓄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处理并输出12V直流电提供给负载;
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备用蓄电池的电压并向控制电路输出电池电压信号;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获取充电检测信号以及电池电压信号并通过通信电路上传至监控主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不间断供电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环境温度以及电源管理系统的温度信号并在温度超标时进行散热;
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风扇以及风扇驱动电路;所述温度传感器为两个分别检测环境温度信号以及电源管理系统的温度信号并输出至控制电路;
所述风扇驱动电路,其控制输入端与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在环境温度或者电源管理系统的温度超标时,接收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风扇与供电电源之间的电路导通,进而控制风扇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不间断供电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稳压电路以及充电控制电路;
所述充电稳压电路,用于将市电供电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14.1V直流电并输出至充电控制电路;
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用于侦测备用蓄电池电压,并在备用蓄电池电压小于或等于充电电压阈值时向备用蓄电池充电,并向控制电路输出充电检测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不间断供电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4、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3、电容C22、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感L3、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NMOS管Q3、NMOS管Q4、NMOS管Q5、NMOS管Q6、以及指示灯LED3;
所述控制芯片U4为LTC3780EG;
电阻R19的一端与6V电源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指示灯LED3的正极连接,指示灯LED3的负极与控制芯片U4的1脚连接,控制芯片U4的2脚通过电容C19接地,控制芯片U4的5脚通过电容C20接地,控制芯片U4的5脚还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1接地,控制芯片U4的7脚和9脚接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于电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阻R2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2接地,电阻R22和电阻R23的公共连接点与控制芯片U4的6脚连接,控制芯片U4的12脚接地,控制芯片U4的与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接6V电源,控制芯片U4的22脚通过电容C23与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控制芯片U4的21脚通过电容24接地,控制芯片U4的21脚和电容24的公共连接点与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作为电压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供电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U4的20脚通过电容C25接地,控制芯片U4的19引脚通过电容C26接地,控制芯片U4的19引脚还接6V电源,控制芯片U4的15引脚通过电容C27与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二极管D8的负极与控制芯片U4的13引脚连接;
所述NMOS管Q3的漏极作为电压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供电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NMOS管Q3的源极与NMOS管Q4的漏极连接,NMOS管Q5的漏极作为电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向用电设备供电,所述NMOS管Q5的源极与NMOS管Q6的漏极连接,NMOS管Q6和NMOS管Q4的源极均通过电阻R26接地,电阻R26与NMOS管Q5和NMOS管Q4的源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通过电阻R24与控制芯片U4的3脚连接,电阻R26和地之间的公共连接点通过电阻R25与控制芯片U4的4引脚连接,电容C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控制芯片U4的3引脚和4引脚之间;
NMOS管Q3的源极通过电感L3与NMOS管Q5的源极连接,电感L3与NMOS管Q3的源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0的正极连接于电阻R26与NMOS管Q5和NMOS管Q4的源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电感L3和NMOS管Q5的源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于NMOS管Q5的漏极,NMOS管Q3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4的14引脚连接,NMOS管Q4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4的16引脚连接,NMOS管Q6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4的18引脚连接,NMOS管Q5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4的23引脚连接,NMOS管Q3和电感L3的公共连接点与控制芯片U4的15引脚连接,NMOS管Q5的源极与电感L3的公共连接点与控制芯片U4的22引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步航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步航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9555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尾料检测机构
- 下一篇:一种OLED器件封装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