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15389.9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219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马立泰;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B17/86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曾克;李安霞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化 骨科 钉棒内 固定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化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包括钉和棒,钉的一端连接棒,钉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棒包括依次轴向连接的棒体A、弹性段和棒体B,弹性段内设有应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进行X光、CT检查的情况下,准确的判定患者是否达到骨融合,增加骨融合判定的准确率,并且能够对钉棒植入后的自身位置、应力情况等进行记录并反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骨科钉棒系统植入后需要反复进行X光、CT检查辅助判断患者是否达到骨愈合,患者需要反复到医院进行多次检查,涉及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放射危害等问题。并且,现有的钉棒系统对植入后的自身位置、应力情况,以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康复锻炼时间、休息时间、平卧时间等缺乏记录和反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智能化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可用于脊柱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侧路手术等多种手术)可以在不进行X光、CT检查的情况下,准确的判定患者是否达到骨融合,增加骨融合判定的准确率,并且能够对钉棒植入后的自身位置、应力情况等进行记录并反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智能化钉棒系统,包括钉和棒,所述钉的一端连接棒,钉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棒包括依次轴向连接的棒体A、弹性段和棒体B,所述弹性段内设有应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钉与棒通过螺钉连接,钉与棒的连接部设有应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棒体A、棒体B均连接有钉,所述钉与棒垂直。
优选的,所述弹性段的弹性形变方向为棒的轴向。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智能终端,所述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均与智能终端无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智能终端为手机。
进一步的,所述棒体A和/或棒体B上布置有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智能终端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棒体A和/或棒体B表面设有化学传感器,所述化学传感器与智能终端无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段包括弹簧、弹片或交叉弹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植入后,由于人体重力的存在,骨骼会对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产生压迫,弹性部件会变形,应力感受器记录应力的大小并传输到连接的智能终端,医生可以在医生端APP中观察到;
当患者运动时,比如身体变化姿势时,弹性部件会再次变形,棒体A、棒体B与钉的连接部发生微动产生位移、应力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微动和位移会被位移感受器、应力感受器记录传输到智能终端;姿势的改变引起重力方向的改变,会被重力感受器记录传输到智能终端。
当患者还未达到骨愈合的时候,患者重力主要通过椎间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传输,应力主要集中在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支撑作用),人的活动和变化姿势的时候,会产生应力改变、会有微动和位移产生,也有重力方向改变。当椎间融合后,骨头将上下椎体连接,起到椎间牢固支撑作用;这个时候,骨科钉棒内固定系统就像是混泥土内部的一个空洞里的一个部件,不承担应力、不产生微动和位移,但是仍有重力方向改变。此时位移感受器记录值为0,应力感受器记录的应力为固定在一个较低的值。此时,医生就可以通过记录的应力和位移曲线来判断患者术后是否达到椎间融合,是否完全康复,从而避免反复X光和CT等放射照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153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型自应力刺激人工椎体
- 下一篇:地铁明挖车站的顺作轨顶风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