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炭生产用机械防尘密封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24937.4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63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宝林;谭龙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宝林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6J15/3276;F16J15/06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5 | 代理人: | 俞晓明 |
地址: | 033400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炭 生产 机械 防尘 密封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煤炭生产用机械防尘密封件,包括缸体,所述缸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缸盖,所述缸盖中部内壁的上侧开设有第一防尘槽,所述第一防尘槽的内壁卡接有第一防尘环,所述缸盖中部内壁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耐压槽,所述第一耐压槽的内壁卡接有第一耐高压密封圈。该煤炭生产用机械防尘密封件,通过第一防尘槽和第一防尘环的配合设置,使缸盖达到防尘的效果,通过第一密封槽和第一静密封圈的配合设置,使缸盖达到密封的效果,通过第二防尘槽和第二防尘环的设置,防止尘土进入缸体的底部,通过第二密封槽和第二静密封圈的设置,大大的提高了活塞的密封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煤炭生产用机械防尘密封件。
背景技术
密封件是防止流体或固体微粒从相邻结合面间泄漏以及防止外界杂质如灰尘与水分等侵入机器设备内部的零部件的材料或零件,密封件的存放室温最好在30℃以下,避免密封件产生高温老化,在煤炭生产中往往会用到液压支架,液压支架对于防尘密封要求非常高,但是目前现有的大多数液压器件防尘密封要求不达标,防尘效果较差,容易使灰尘进入器件中,致使液压支架的机动性大大降低,更容易造成危险的发生。
在中国专利CN209875948U中公开了一种双作用防尘密封件,该双作用防尘密封件通过一号V型静密封圈、异形静密封圈和二号V型静密封圈之间的配合,极大的提高了缸体的密封效果,并通过耐高压密封圈受压变形压缩滑动环,L型第三导向环防止受高压时耐高压密封圈和滑动环受压被损坏,导向环紧贴L型第三导向环,可减小活塞与导向缸套之间的接触和摩擦,压力越大,密封作用越可靠,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当活塞杆长时间带动活塞进行滑动时,有可能会对防尘盖和防尘网造成磨损,导致灰尘进入到缸体内。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炭生产用机械防尘密封件,解决了大多数液压器件防尘效果较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煤炭生产用机械防尘密封件,包括缸体,所述缸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缸盖,所述缸盖中部内壁的上侧开设有第一防尘槽,所述第一防尘槽的内壁卡接有第一防尘环,所述缸盖中部内壁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耐压槽,所述第一耐压槽的内壁卡接有第一耐高压密封圈,所述缸盖中部内壁的下侧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内壁卡接有第一导向环,所述缸盖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内壁卡接有第一静密封圈,所述第一防尘环的内壁、第一耐高压密封圈的内壁和第一导向环的内壁均与活塞杆的上侧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杆的顶端穿过缸盖的顶部内壁延伸至缸盖外,所述活塞杆的底端滑动连接在缸体内部,所述活塞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中部开设有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导向槽的内壁与第三导向环的中部套接,所述活塞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两组第二防尘槽,两组所述第二防尘槽的内壁分别与两组第二防尘环中部套接,位于活塞的上方设置有辅助密封块,所述辅助密封块的上侧开设有第二耐压槽,所述第二耐压槽的内壁套接有第二耐高压密封圈,所述辅助密封块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内壁套接有第二导向环,所述辅助密封块的下侧开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的内壁套接有第二静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缸体的右侧底部开设有进油口,缸体的右侧顶部开设有出气口。
优选的,所述缸盖的外侧与多组螺栓的上侧均螺纹连接,螺栓的下侧与缸体的顶部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尘槽的深度、第一耐压槽的深度和第一导向槽的深度相同,第一防尘环的大小、第一耐高压密封圈的大小和第一导向环的大小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三导向槽的深度为第二防尘槽深度的二倍,第三导向环的高度为第二防尘环高度的二倍。
优选的,所述第二耐压槽的深度、第二导向槽的深度和第二密封槽的深度相同,第二耐高压密封圈的大小、第二导向环的大小和第二静密封圈的大小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宝林,未经陈宝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249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