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砂漏型岩溶塌陷的处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29607.4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82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亮;胡军学;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2 | 分类号: | E02D3/12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杨宣仙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砂漏型 岩溶 塌陷 处理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砂漏型岩溶塌陷的处理结构。所述处理结构包括溶洞和置于溶洞上方的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结构还包括超前钻孔置于砂层内的加固体,所述加固体是通过超前钻孔向砂层内注入泥浆和固化剂后形成的加固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桩成孔施工前,采用注入固化剂方式处理岩溶发育区基岩上覆盖易塌陷砂层,在溶砂层内形成加固体,有效降低了因桩施工工程中揭露溶洞,砂层沿溶洞流失,形成的塌陷漏斗逐步延伸至地面引起大面积地面塌陷,给作业人员及设备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砂漏型岩溶塌陷的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岩溶地区分布有较多的溶洞,在桥梁和建筑桩基施工时,桩基施工遇到未充填或半充填溶洞,容易出现钻孔倾斜、漏浆等问题,常常采取孔内反复填充碎石、黏土等填充物,孔内套管隔离等措施,来保证桩基正常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关于溶洞处理,根据现有技术文件检索发现,相关专利及论文不下于百篇。这说明现有技术手段对溶洞的处理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工艺流程。但对于因溶洞上覆砂层漏失引发地面塌陷,相关的技术手段基本缺失。但是,在处理溶洞过程中,均要求地面不因漏浆引起塌陷,提供处理施工作业面。若处理前地面大面积塌陷,常规的溶洞处理方案往往无法实施,其施工难度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难以预估,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在砂漏型岩溶容易塌陷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止砂漏型岩溶塌陷的处理结构,该处理结构能有效的解决类似地层桩孔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面塌陷问题,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及桩基施工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砂漏型岩溶塌陷的处理结构,所述处理结构包括溶洞和置于溶洞上方的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结构还包括超前钻孔置于砂层内的加固体,所述加固体是通过超前钻孔向砂层内注入泥浆和固化剂后形成的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超前钻孔是通过钻探设备及钻杆钻设而成,并在钻杆顶部连接有三向阀门,所述处理结构还包括固化剂注入系统和泥浆泵入系统,固化剂注入系统通过固化剂注入管道与三向阀门的第二个端口连接,泥浆泵入系统通过泥浆泵入管道与三向阀门的第三个端口连接;所述固化剂注入系统和泥浆泵入系统分别通过钻杆向砂层内注入泥浆和固化剂,且在钻探设备钻进时,连接泥浆泵入管道的阀门处于开启状态,连接固化剂注入管道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固体是分段注浆固化形成,在超前钻孔钻设至砂层时开始进行注浆固化,每钻设2~3m通过注浆固化形成一个固化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固体的加固深度至岩基面。
本实用新型的钻探设备、钻杆和泥浆泵入系统为一套整体设备,钻探设备采用勘察钻机,在勘察钻机的主动钻杆上方增加三向阀门,一向阀门与主动钻杆连接,一向阀门与自带泵送系统连接,一向阀门与固化剂注入系统连接,固化剂注入系统为附加系统,可根据试验选用不同的设备型号。在钻机正常钻进时,固化剂注入系统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注浆过程中,自带泵送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注浆过程中,缓慢提升主动钻孔,分段压力注浆。回次注浆完成后,清洗注浆管路、备用,与下一回次钻孔正常进行。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在钻探设备的钻杆上设置三向阀门,在桩成孔施工前,利用钻探设备的钻杆向砂层注入泥浆和固化剂形成加固体提前处理岩溶发育区基岩上覆盖易塌陷砂层,有效降低了因桩施工工程中揭露溶洞,砂层沿溶洞流失,形成的塌陷漏斗逐步延伸至地面引起大面积地面塌陷,给作业人员及设备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钻孔注浆加固施工过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296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