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暗渠内水平混流排口的侧壁式截污斗装置及截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36613.2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90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轩;余浩;项立新;叶盛华;李雪飞;王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14;E03F3/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暗渠 水平 混流排口 侧壁 式截污斗 装置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暗渠内水平混流排口的侧壁式截污斗装置及截污系统,暗渠(1)侧壁上设有截污斗(3),截污斗(3)的第一侧经第一连接部位(12)与暗渠(1)侧壁相固定,截污斗(3)的第一侧设置输入接口管(22),通过输入接口管(22)和水平混流排口(2)连通,截污斗(3)的第二侧设置溢流口(10),截污斗(3)的下方经接口(20)连接有截污管道(14);本实用新型开创了一种新的截污方式,运用此截污装置对暗渠内侧水平混流排口内的污水进行截流,有效解决了暗渠内污染严重的问题,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需要维护与管理工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暗渠内水平混流排口的侧壁式截污斗装置及截污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的中心区域由于人口密集、城市建筑密度较高,被称作高密度建成区,我国南方一线城市高密度建成区的排涝系统一大特点就是暗渠水系发达,大部分排涝系统位于城市主干道下方,以暗渠为主。高密度建成区暗渠流域的老旧小区排水系统存在以下特点:(1)立管雨污混流;(2)附近现状市政干管管径小存在雨污错接、管道淤积、倒坡和污水溢流等情况;(3)暗渠沿线两侧房屋临渠近,没有铺设污水管道的条件,两岸餐饮和店铺、城中村居民直接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通过雨水口或自己凿开的孔洞进入暗渠,(4)暗渠上盖物业密集,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暗渠。长期以来,暗渠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暗涵段河道淤积严重,大量污染物排入导致河道黑臭,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流域生态环境;
考虑到高密度建成区内的暗渠特殊性,部分暗渠沿线全部为城市主干道,交通疏解极其困难,并且暗渠历史悠久,上盖物业密集,两侧房屋临渠建设,暗渠两侧不具备施工条件,同时部分暗渠附近地铁线路密集,沿线附近地铁线交互贯穿,建设截污管道对地铁影响较大。考虑到暗渠的多个外部因素后,暗渠两岸无实施截污管道的可能性,因此研发一种在暗渠内进行污水截流的装置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暗渠内水平混流排口的侧壁式截污斗装置及截污系统,本实用新型开创了一种新的截污方式,运用此截污装置对暗渠内侧水平混流排口内的污水进行截流,有效解决了暗渠内污染严重的问题,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需要维护与管理工作。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暗渠内水平混流排口的侧壁式截污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暗渠侧壁上设有截污斗,截污斗的第一侧经第一连接部位与暗渠侧壁相固定,截污斗的第一侧设置输入接口管,通过输入接口管和水平混流排口连通,截污斗的第二侧设置溢流口,截污斗的下方经接口连接有截污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截污管道包括与截污斗底部相连接的垂直段截污管道,垂直段截污管道下方设有水平段截污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段截污管道外侧经圆箍固定于支架,支架底部和水平段截污管道经方包混凝土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截污斗形状为上部柱形缓存空间、下部圆锥形;所述输入接口管设置在上部柱形缓存空间第一侧的上部,溢流口设置在上部柱形缓存空间第二侧的上部,第二侧为上部柱形缓存空间侧面中除第一侧之外的其中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暗渠侧壁在水平混流排口周围设有凿除形成的连接凹腔,所述输入接口管被埋在连接凹腔侧壁内,水平混流排口贯通暗渠侧壁与输入接口管密封连接;所述输入接口管的埋入段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位;连接凹腔用微膨混凝土填实。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混流排口和截污斗之间设有填缝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截污管道外表面套设有支撑管。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口的口径大于水平混流排口的口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366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