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散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46706.3 | 申请日: | 202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17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城;申云峰;管鸿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56;H01M10/6567;B60L58/26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薛波 |
地址: | 650100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 冷却 散热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散热系统,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散热系统,包括BMS、高压盒、电池包、冷却水路、水箱、溢水管、TMS,所述电池包与BMS输入端之间连接有CH和CL线,所述BMS输出端与TMS之间连接有CANH线和CANL线;所述电池包与TMS之间连接有高压电源线,所述电池包与TMS之间连接的高压电源线通过一个高压盒,所述高压盒输入端与BMS连接;所述TMS输出端与冷却水路连接,所述冷却水路经过电池包,所述冷却水路上连接有水箱、溢水管;本实用新型控制电池包在合理温度范围内工作,同时保持电池包内部各个电池单体温度一致,使其处于最佳温度范围并且具有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并延长其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散热系统,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虽然新能源汽车没有发动机,但是也不例外;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由于结构的不同,它们产生热量的部件也不同;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热量来自于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工作电流大,产热量大,同时电池包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就会导致电池的温度上升。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包成为相关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电池的核心,动力电池包一般由多个电池单体串联或并联而成,在电池包充放电的过程中,电池包内部会积累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热,会影响电池包的使用性能和安全,同时,如果散热不均匀,也会影响动力电池包的使用性能及循环寿命。因此,对动力电池的散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加速电池寿命的衰减,一般合适的温度约在10℃~30℃之间。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一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散热方式,根据散热的介质来说分为风冷和水冷两种。风冷模式分为自然冷却和强制冷却(例如利用风机等);现有的风冷技术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入口风的温度难以控制,这就导致电池的温度也难以控制,气体的温度中由于空气的传热系数小,所以导致散热冷却的效率低,并且,由于空气的流动不均会导致电池包内分布不均,影响动力电池的温度一致性;从而,采用风冷会导致散热效果达不到要求,电池防护等级满足不了≥IP67的要求,同时随着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充放电时产生的热量会提升,对散热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现在大多数的车子基本上采用的就是水冷,将压缩机、冷凝器、水泵集成在一个设备里,制作成一个制冷系统,然后通过水管路和电池箱体连接,通过水泵将制冷后的冷却液在电池箱箱体内循环,从而带走箱体热量,达到给电池降温的目的。现有技术散热慢,散热不均匀且散热效果差,同时,散热结构复杂,系统线路繁多,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散热系统,包括BMS、高压盒、电池包、冷却水路、水箱、溢水管、TMS(温度管理系统temperature managesystem)、CH线、CL线、CANH线、CANL线;所述电池包与BMS输入端之间连接有CH线和CL线,所述BMS输出端与TMS之间连接有CANH线和CANL线;所述电池包与TMS之间连接有高压电源线,所述电池包与TMS之间连接的高压电源线连接并通过一个高压盒,所述高压盒输入端与BMS连接;所述TMS输出端与冷却水路连接,所述冷却水路经过电池包,所述冷却水路上连接有水箱、溢水管。
进一步,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通过CH线和CL线连通。
进一步,电池包与TMS之间连接的高压电源线连接的是第一电池组和TMS。
进一步,溢水管输出端穿过水箱。
进一步,高压盒内设置有高压继电器。
更进一步,BMS与高压盒内设置的高压继电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467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